作为喜剧的《樱桃园》——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行为的现代性思考The Cherry Orchard as Comedy: Modern Thinking about Time, Space and Behavior
邓黛;
摘要(Abstract):
作为一部没有喜剧情节和喜剧结局的喜剧,契诃夫《樱桃园》的喜剧精神体现在剧作家所提出的现代性命题中。契诃夫在这部剧作中对时间、空间进行了最后的思考,他对人类的命运抱持着悲悯的胸怀,以理性主义者的怀疑精神剖析了剧中人卑微、琐碎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展现了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现代人的渺小,由于心灵的软弱与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这些现代人成为永恒变化、无限绵延的时空中的一个玩笑。契诃夫在《樱桃园》中的这些思考全都成为了现代戏剧中的重要命题,这既是《樱桃园》的现代性所在,也是它的喜剧精神所在。
关键词(KeyWords): 契诃夫;樱桃园;喜剧;时空;行为;现代性思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邓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Rayfield,Donald.Understanding Chekhov:a critical study of Chekhov's prose and drama[M].Madison:Univ of Wisconsin Press,1999:240.
- (2)(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 (3)(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 (1)(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58页。
- (2)此处的“她”指的是安尼雅。
- (3)即朗涅夫斯卡雅。
- (4)(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51页。
- (5)同上,第390页。
- (1)十九世纪写实戏剧的情节通常都发生在室内,剧作家们尤其热衷于表现客厅中的社会问题辩论。
- (2)(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页。
- (1)(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70页。
- (1)(俄)契诃夫:《契诃夫文学书简》,程代熙主编、朱逸森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89页。
- (2)(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00页。
- (1)(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
- (2)同上,第378页。
- (1)(俄)契诃夫:《契诃夫文学书简》,程代熙主编、朱逸森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页。
- (1)(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78页。
- (2)(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 (1)(俄)契诃夫:《樱桃园》,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80页。
- (2)同上,第402页。
- (3)(爱)贝克特:《等待戈多》,《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五)》,施咸荣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 (4)剧中郎涅夫斯卡雅的多次行为均表现出她语言与行动的不一致,如出场时她一再强调思念故土,但没多久就开始嫌弃“你们这里”,她还一再表示失去樱桃园,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当樱桃园真的被卖掉后,她反而感到了轻松,这表明郎涅夫斯卡雅的话语不过是一种极端自恋情绪的外化。
- (1)剧中当特罗费莫夫说到“你的敏锐而柔软的灵魂”时,罗巴辛慌忙打断他的话并转移话题,这表明罗巴辛不愿正视自己内心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灵魂。
- (2)临别时特罗费莫夫劝罗巴辛不要过于张狂,可他却找不到自己的套鞋,还得向他非常排斥的瓦里雅要套鞋,这象征着特罗费莫夫尽管能够非常理智地对他人作出判断和批评,可他却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
- (3)(俄)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张守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375页。
- (1)(加)罗什·科岱:《契诃夫画传》,徐晓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 (2)(美)罗伯特·哈钦斯、莫蒂默·艾德勒主编:《西方名著入门·第3卷·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36页。
-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