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剧漫谈

    李默然;

    <正> 我们党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认为在表演艺术这门学问上也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院的同学们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我却没有这种机会。我的创作经验是通过舞台与银幕的实践摸索来的,对我来说,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表演创作经验都十分宝贵,特别是我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对我帮助很大。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人物形象创造的体会及演员与导演的合作关系等问题。

    1981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演员基本功训练

    格洛托夫斯基;丹尼;黄海芹;

    <正> 第一部分形体练习一、准备动作习题 1.按照音乐节奏,手臂自胸前环大圈,手腕转动,脚步亦随节奏行进; 2.用脚尖跑步。冲动的起点,感觉上是从肩膀开始。身体的感觉,好象是水在流,好象是在飞翔,好象是没份量; 3.膝盖弯曲,手放在髋部,半蹲行走; 4.膝盖弯曲,手抓住脚腕,半蹲行走; 5.膝盖微弯,双手摸双足外侧向前行走; 6.膝盖微弯,用食指勾住大脚姆趾,向前行走; 7.两臂向前平伸,两腿僵直,象牵线木偶似地向前行进;

    1981年04期 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一次尝试

    魏淑娴;

    <正> 今年七月份,正当学院和剧团的部分同志为了提高话剧的表演艺术水平,积极研究话剧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和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的时候,黄佐临同志向我们介绍并推荐了波兰戏剧革新家格洛托夫斯基在《向穷干戏剧迈进》一书中的“话剧演员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我院表演系的部分教师,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和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部分青年演员一起,为了开阔眼界,对他的训练内容有所了解,

    1981年04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喜剧性从何而来——浅探喜剧中正面人物的表演

    蒋维国;张马力;

    <正> 喜剧引人发笑,然而并非喜剧中每个角色都能引笑的,特别是一些正面人物。随着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喜剧样式日渐增多,正面人物在喜剧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些作品中成了喜剧性很强的主人公;但是缺乏喜剧性的正面人物毕竟还是大量存在的。作为一个演员,也许常常会遇到这样伤脑筋的事:被分配参加一个喜剧的演出,然而读完剧本,发现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恰恰是“喜不起来”的人物,他(她)在全剧中的行为都是“正面性”的行为,接受了这类角色,该如何去处理呢?

    1981年04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试论洪深的剧作理论

    许道明;

    <正> 一“五四”时期,易卜生、史特林堡、肖伯纳等近代欧洲戏剧大师的剧作及其戏剧思想相继传入中国,对当时的话剧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尤以易卜生最为突出。经受“五四”科学民主精神洗礼的中国话剧界竞相译介和上演易卜生的作品,追随易卜生成了一时的风尚。易卜生“敢于独战多数”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风魔了多少人的心呵;易卜生对创作“社会问题剧”的关注和异军突起的近代剧作技巧,也引起了当时许多话剧艺术家的极大兴趣。一九一八年

    1981年04期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试论戏剧冲突的形态和方式

    孙祖平;

    <正> 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的矛盾斗争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冲突在戏剧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被描写的对象,又是表现生活的特殊手段,直接关系到主题思想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组织安排。“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已经成为编剧的常识。但是,在剧本创作中,戏剧冲突表现为什么样的形态和方式呢?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归纳是斑杂多样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981年04期 50-5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论独幕剧的特点和技巧——《外国独幕剧选》编后

    丁楠;

    <正> 独幕剧是一种短小轻巧的戏剧体裁,它象戏剧战线上的轻骑兵,便于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独幕剧有正剧、悲剧、喜剧、闹剧等多种形式,观众在演出的一组独幕剧中,往往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性格、不同情趣的剧作,也可以欣赏到各种流派和风格的精湛演技,受到各国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1981年04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 《茶馆》的样式和结构

    李振潼;冉忆桥;

    <正> 老舍先生是解放后剧坛上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他的三幕话剧《茶馆》一问世,即以它那博大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但,《茶馆》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在它诞生的五十年代,即受到众多非议。十年浩劫中,更是“大批判”的对象,以致于连它的作者——一位可敬可爱可贵的文学巨人,也葬身碧波。今天巨星开始闪现它应有的光辉,《茶馆》也走上了世界舞台。但,我们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以《茶馆》而论,

    1981年04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由鲁迅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戏剧

    吕兆康;

    <正>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一年底至一九二二年初创作发表的小说《阿Q正传》,迄今近六十年了。小说通过对“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阿Q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中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某些方面。在作品中,鲁迅先生以满腔的愤怒鞭挞了阿Q身上的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以满腔的同情揭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害。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国内外都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981年04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也来讨论《蔡文姬》——课堂讨论纪要

    <正> 邓牛顿(教师):近两年来,各地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批评郭老的《蔡文姬》的文章。今年,曾立平同志又分别在上海《戏剧艺术》第一期和安徽《戏剧界》第二期上发表文章,对《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文章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历史剧如何古为今用等重要问题。适逢我们正在上《郭沫若历史剧研究》的选修课,为了推动我们的学习,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参加学术争鸣,所以组织了这次课堂讨论。希望同学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历史剧创作中的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981年04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电视美术设计概论

    姚振中;

    <正> 一、电视——二十世纪最新颖的传播工具以电影为父、无线电为母而繁衍的电视技术,早在1920年就问世了。当时,研究家们想利用电信号传送一种连续的画面。1925年,电视技术研究的先驱之一,英国工程师约翰·贝德用一只布满小孔的圆盘进行扫描试验,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简易电视机。二十年代末,美、法等国的电视研究,开始跨出实验室的门槛。从三十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电视技术很快地得到发

    1981年04期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舞台灯光简史

    克莱尔·伯恩;吴光耀;

    本文是从菲利斯·哈德诺尔主编的具有国际声誉的《牛津演剧手册》(第三版)中翻译出来的。它概要地介绍了自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舞台灯光方面的运用和演变,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十幅插图根据现有材料选编,力求既有代表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内容。

    1981年04期 92-9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李笠翁的戏曲编剧理论与技巧

    陈多;计文蔚;

    <正> 李笠翁名渔,浙江兰溪人,生于1610年,卒于1680年。他长期从事戏曲的编导工作,是一个真正懂得舞台艺术的戏剧家。到了晚年,他便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写就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文字,收在《闲情偶寄》一书中。1925年,有人把这些文字从该书中独立出去,更名为《李笠翁曲话》出版,成为一部颇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专著。《李笠翁曲话》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剧本写作到舞台演唱,从导演艺术到戏曲音乐,几乎包括了戏剧艺术的各个门类。本文只以《曲话》中的《词曲部》为主,兼及《演习部》,用比较通俗和浅显的文字,联系一些

    1981年04期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 关于中国戏曲剧种的个性问题

    丁修询;

    <正>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得到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而且由于它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包含着文明古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优秀秉赋,其创造方法的许多方面解决了西方剧坛千百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受到世界剧坛的瞩目。可以说,中国戏曲的创造原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先进的。但是,正如大家所关注的那样,许多剧种,产生了所谓的“危机感”。而且奇怪的是,越是传统深厚(也就是体系越完整,表现手段越丰富,包涵的学识越多)的剧种,“危机感”越

    1981年04期 113-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戏曲演员的舞台适应——戏曲演员的脚色分工与形象构思

    郭亮;

    <正> 二十多年前,我就提出过“从行当出发,以创造戏曲舞台人物形象”这个命题。现在看来,还是确切的。我提出“从行当出发”,是在首先承认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是在承认一切文艺都必然要反映生活的前提下,来探讨戏曲表演艺术是如何反映生活的;在这个特定的范畴内,戏曲表演艺术与其它文学艺术,进而与其它戏剧表演艺术相比较,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性?这个问题,很值得从戏曲表演美学方面认真探讨。我在《戏曲演员的舞台自我感觉——体验与表现的一致性》(《见《戏剧艺术》一九八一年第

    1981年04期 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 “文康”是国名

    龚维英;

    <正> 在我国古代的戏剧史上,有一个小差错,传播已久,似应予以订正。在南北朝时的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有所谓《上云乐》的歌舞伎。这种歌舞伎为当时的一种戏剧雏型。唐·李白写有《上云乐》诗篇,胡震亨注云:“梁武帝制《上云乐》,设西方老胡文康,生自上古者,青眼、高鼻、白发,导弄孔雀、凤凰、白鹿。慕梁朝来游,伏拜祝千岁寿。周舍为之词。”周舍之词,今存,乃韵文,题即《上云乐》。例如,周词对这位“西方老胡文康”的相貌、伎艺的描绘是:“青眼贸贸,白发长长,蛾眉临髭,高鼻垂口,非直能俳,又善饮酒。箫管鸣前,门徒从后。……凤凰是老胡家鸡,狮子是老胡家

    1981年04期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戏曲舞蹈诸问题商榷

    王永敬;

    <正> 近读谢明、薛沐二同志的几篇文章,尤以《戏曲动作审美谈》一文(见《戏剧艺术》八○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谢文),给我启发最大。该文从美学的高度探讨了动作、舞蹈动作和戏剧动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对解决艺术实践(包括戏考)问题很有益处,这种以基本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治学精神是应当提倡、值得学习的。但谢文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大约有以下几点:

    1981年04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关于一出戏的分析

    尤·得米特里叶夫;沙金;

    <正> 戏剧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也没有这个概念。当然,对戏剧理论和戏剧史的研究几乎从戏剧产生的时期就开始了。但只在肯定了所谓导演戏剧之后,即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开始把导演视为对舞台上所进行的一切负有责任的人,在导演成为一出戏、甚至整个剧院的思想和艺术领导之后,戏剧学才被肯定为独立的学科。如果说,导演排出来的戏是剧本、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和灯光等的综合体,那么戏剧学的

    1981年04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导演者的出现(续完)——简明插图导演史

    海兰·契诺伊;杜定宇;

    <正> 十二、法国现代著名导演热米埃——巴蒂——皮托也夫——儒韦——迪兰——阿尔托——圣丹尼——巴罗——维拉尔——威尔逊在法国,安托万和柯普为接下来的几代戏剧人才提供了基本训练。菲尔曼·热米埃是安托万最早的合作者之一,他是一位向古代和中世纪寻求灵感的导演。他反对纯文学观点的戏剧,寻求“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参加主持宗教仪式的教士在一种社会宗教中同他的邻人与作者相互交往”。他断言,伟大剧作家们的妙语警句“就象一些精美的盒子,你必须将它们打开才能使其中的精灵得到解放,在动作中才能使其得以表现。剧本台词中未能全部包含它们的原因正在于此。它们绝对地需要舞台和演出。”加斯东·巴蒂曾同热米埃一同工作,

    1981年04期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 对《洪深戏剧电影创作年表》的意见

    王克璞;

    <正> 编者同志: 我是一个话剧爱好者,平素也留意于搜集洪深、熊佛西等前辈剧作家的资料。最近收到了刚出版的贵刊第2期,对《关于洪深》专栏尤感兴趣,同时也感到很兴奋,这是因为从贵刊所作的大量工作来看,我们的话剧史及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在粉碎“四人帮”后,有了新的起点,取得了新的成就。孙青纹同志编著的《洪深戏剧、电影创作年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提供了研究洪深剧作的宝贵资料。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贵刊继续刊载这类的资料和论文。

    1981年04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关于洪深”两篇文章的补正

    阎折梧;孙青纹;

    <正> 《戏剧艺术》编辑部: (一)贵刊今年第2期发表拙作《赞洪深在艺术上的首创精神》一文及《洪深戏剧、电影创作年表》后,承马彦祥同志来函,指出“北京人艺剧专”第一次公演《英雄与美人》即由学生吴瑞燕女士扮演“土娼”一角,曾哄动一时。我们查到那是1923年5月19日在北京新民剧场演出的,比洪深1923年9月在上海戏剧协社第三次公演两个小戏中的《终身大事》男女合演早四个月,故拙文只能说洪深“一、第一个在上海戏剧协社实行男女合演”,小标题应予更正。为此,《赞》文的副题应予删除。并向读者致歉。又《赞》文中“七”应改为“第

    1981年04期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举行《艺术概论》教学讨论会

    <正> 今年夏天,文化部艺教局在青岛主办全国规模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教学讨论会。参加这个建国以来首次会议的,有三十余所艺术院校的代表和列席代表共四十余人;会上收到二十多篇的论文,分别论述了各门艺术的特征和艺术的情感因素、艺术典型、艺术想象、艺术欣赏的心理因素等问题,以及探索了教材建设和教学规律等问题。与会同志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会议上,许多同志指出,建国以来在艺术院校开设了《艺术概论》课程,这对于培养学

    1981年04期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戏剧艺术1981年总目录

    ~~

    1981年04期 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