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舞美班毕业作品选登

    <正> 封二:1.双鹿金钢轮(速写) 次旦欧珠2.话剧《依翁玛》舞台设计:索朗旦增3.话剧《依翁玛》舞台设计:格桑次仁4.话剧《依翁玛》舞台设计:占堆5.吴鹰服装设计:次吉卓玛6.甄春梓服装设计:德央7.曹植服装设计:次仁拉姆

    1991年03期 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论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

    董健;阎广林;夏写时;俞为民;顾文勋;周安华;张扬华;张健;胡星亮;郑仁湘;丁芳芳;黄爱华;杜隽;陆炜;

    本刊想为繁荣戏剧理论做一点事情。对此我们常常被诘难:“剧场既如此萧条,理论之繁荣从何说起?”于是我们不能不就戏剧现状说几句话。戏剧危机说、萧条说、衰亡说正日趋寂寞,原因似乎是人们已正视现实,承认现状;而且甚至还有人为艺术品类大爆炸之今天戏剧居然能维持如此格局而深感自慰。当然戏剧可以发展,处境有改善之可能;艺术领域旧的平衡已被打乱,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正当戏剧积极发展以寻求在新的平衡中较佳地位之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在人为。此时也是戏剧理论大有可为之时。历史上有过:创作的繁荣带来理论的繁荣;历史上也曾有过:理论的成就导致创作的繁荣。戏剧理论又何必迟疑等待呢?何况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戏剧演出既息息相关又各有天地,不论何时,理论均不应暂停自身的建设;也只有健全的理论才有可能精辟地解释现状,回答现状提出的问题,积极作用于现状之发展。南京大学的学者们对此有若干给人以启迪的思考。

    1991年03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论京剧艺术之局限性

    刘厚生;

    <正> 京剧的历史不到两百年,但是京剧是在过去几百年戏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京剧同龄甚至年长的剧种不在少数,但只有京剧——从皮黄算起,风云际会,具备了主客观各种条件,成长为艺术上丰富多采的、比昆剧更切实的全国性剧种。京剧生长的土壤肥沃,祖荫深厚,名家(特别是革新家)辈出,经过京剧艺人、业余爱好者、广大观众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在仅仅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就发展并创造出具有一整套艺术思想、艺术方法的体系和大量舞台作品,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戏剧群山中的瑰丽高峰。我们不一定称之为“国剧”,因为昆剧等等许多剧种都是可以代表

    1991年03期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论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化

    吴新雷;

    <正> 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文化,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系统之一。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的梵剧,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唯有称为戏曲的中国传统戏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屡演不衰。它不仅是历史的艺术,而且具有断绝更新的生命力,是能够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未来的艺术。中国民族戏曲为什么能始终充满着活力的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革创新。中国戏曲文学的母体是宋元时代的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北剧衰老了,新兴的昆曲传奇便接踵而起。清代乾隆末年,雅部的昆腔曲高和寡,花部乱弹的各种地方戏就开始勃兴。四大徽班进京孕育了京戏,地方上诸腔各调又形成了众多类别的剧

    1991年03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钟景辉先生等访问我院

    于;

    <正> 六月下旬,由院长钟景辉先生率领的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师生三十五人,在访问了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后抵达我院,和我院表演系师生作了教学交流,两院师生各就自己的声乐、表演、形体教学进行了具体示范,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学生还为我院师生和上海文艺界演出了根据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改编的《神火》。

    1991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话剧表演艺术的新课题

    徐晓钟;

    <正> 一、培养适应多种风格流派戏剧演出的演员新时期十年,由于借鉴外国现代戏剧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方法,也由于我们向自己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与艺术经验学习,在话剧表演艺术中出现了新现象,提出了新课题。新课题是从对布莱希特的演剧理论作文字介绍到他的剧作在中国舞台上进行实践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布莱希特的剧目排演时演员们问:扮演大胆妈妈或加里略时,我的表演怎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要求有所不同?后来在我们自己的探索剧目演出中,演员和导演也经常为这而困扰。在排演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经典著作时,往往对表演状态的

    1991年03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舞台排演对培养影视演员的作用

    刘诗兵;

    <正> 在今年一月份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研讨会上,戏剧院校的表演教师们将培养“影视剧两栖演员”作为一个课题提出,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他们将在今后的表演教学中增添影视表演技巧训练的教学内容。在此,我作为电影表演教学单位的教师,深深感觉到,在我院影视表演教学中也应重视舞台排演对培养影视演员的重要作用。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样是人体动态的艺术学科,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话剧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中发生授受关系,而电影表演则是科技发展产生“视觉暂留”现象后的一种表演艺术形

    1991年03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演员形体与时空构图

    姚家征;余忠;

    <正> 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形体教学中,采用了诸多的舞蹈、戏曲、体育等手段训练话剧学员的形体素质与能力,在柔韧力度、舒展挺拔、灵敏协调、风格韵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学生独创性地运用自身形体这方面的能力,却往往重视不够,且缺少必要的手段,只寄望于学生在表演实践过程中,把所学得的东西,逐步去“化”,去感悟。在训练与使用之间,总隔着一层。在多方寻求多项尝试之后,我们感到“形体造型”是个有效的手段,便于在学与用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小桥”。我们所说的“造型”当然不是绘画、摄影、舞蹈等领域里的那种涵义。也不是戏剧影视中通常说的那种为创造鲜明的典型的形象而

    1991年03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艺术院校的体育教学

    林文;

    <正> 对于从事艺术院校体育教学的老师来说,除了应完成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一般任务外,还应有特殊的专业目标,即为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材,唱好配角。 (一)直接配合艺术与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大量是直接的。例如,艺术体操就是体育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而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击剑则既有艺术专业的技术色彩又有体育的刚劲性质。再如表演系、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十分注重形体美。就这一点,我们的体育课就大有用“武”之地。上课时,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加强了上肢(包括肩带)、躯干(腹、背部分)和下肢(包括髋部)等部分的形体训练。就是说在保证教学重点的时间前提下,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素质训练。同时,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购买了一部多功能的健身器,安置在学院的健身房内,每天

    1991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性格化表演方法质疑

    张应湘;

    <正> 胡导先生在《三个演剧学派不同的“性格化”方法》一文中,引证翔实的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演员创造角色的问题层层展开,说理清晰,论点尖锐,特别对话剧演员的训练培养问题,对多年来表演教学表示了恳切的意见,详读该文受益匪浅,思之再三夜不成寐,我由衷地对胡先生爱护表演教学的拳拳之心深表敬佩,拟将个人对此问题的一点陋见就教于胡先生,以求认识之深化,并期待引起关心表演教学和理论建设的朋友们更加广泛热烈的研讨。胡文中对哥格兰、斯坦尼、焦菊隐三个艺术家的表演理论称之为三个不同的表演学

    1991年03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话剧研究》

    文;

    <正> 1990年2月诞生的《中国话剧研究》,从总第2期起已改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联合主办。现代戏剧家陈白尘和葛一虹任名誉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田本相教授和南京大学副校长兼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董健教授任主编。联合主办后的《中国话剧研究》仍以活跃话剧理论、促进话剧繁荣为宗旨,辟有《当代话剧》、《理论与思考》、《剧团艺术经验探讨》、《比较话剧研究》、《研究生论文选载》、《剧评、书评》、《研究项目介绍》、《国外论剧》等栏目。主要刊登戏剧美学及话剧理论专论;关于剧作、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的专题研究;关于中国话剧历史及当代话剧的专题研究;中外话剧比较的专题研究,有

    1991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观众参与的三种类型

    雷兵;

    <正> 英国戏剧史家菲利斯·哈特诺尔认为:“戏剧之所以成其为戏剧,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演员的道白和演唱皆不受原始合歌的约束;道白反映一定的矛盾冲突;观众介入情感但不参与表演。”(《简明世界戏剧史》第1页)显然,这三个因素既不能框范西方现代先锋派戏剧,也不能框范中国现存原始戏剧——傩戏。因为观众不仅是戏剧演出的观赏者,而且是戏剧演出的参与者,这正是西方现代先锋派戏剧和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共同特征之一。事实上,观众参与是一切戏剧共同而又基本的特征,只不过各种戏剧的观众参与方式不同而已,只不过人们对于“参与”一词的理解不同罢了。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彻底说清楚这些原因也许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使我们从本体论的高度加深对于戏剧的认识却是可能的。

    1991年03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译制导演在译制片中的作用

    曹雷;

    <正> 导演在拍摄影片或排演一出舞台剧中的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就像乐队演奏时指挥是干什么的,几乎小学生都明白。可是却常有人问我:“给翻译片配音,还要导演干什么?”似乎只要有翻译好的台词,有配音演员把这些台词念出来,对上原片人物的口型就行了。导演有什么用呢? 观众们这么问我,朋友们这么问我,连有些文艺界的“圈内人”也这么问我。而我呢,直到自己担负起了这一项工作,才真正感受到了在这一门特殊的艺术创作中,导演所起

    1991年03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同表演艺术家谈演技流派

    阿巴尔金;戈兆鸿;

    <正> 我向一些表演艺术家提出如下的问题: 您认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舞台艺术划分为体验的戏剧和表现的戏剧,这种界限从今天来说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您把自己归于哪种戏剧? 问题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巴巴诺娃:体验或是表现?这样截然的区分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梅耶荷德某个时候曾经截然排除演员的“心理”。可是后来,他总是为各种技艺一一找到心理的根据。我认为,向演员提出的形象心理的问题,——对所有演员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总的来说,生活中难道存在没有心理的人吗?

    1991年03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西方古典舞美理论资料一束

    吴光耀;

    <正> 谈舞台布景 [罗马]维特鲁威著维特鲁威是古罗马著名建筑师,大约于纪元前16~13年写成《建筑十书》,可惜此书长期埋没。1414年这本书的拉丁文手抄本被发现,1486年印刷出版,就在欧洲广为传播。该书第五卷有一段文字谈及舞台布景,现据聂柯尔教授附在《剧场发展史》(英国1958年版,第84页)中的英译文译出。——译者

    1991年03期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 略论阿达莫夫的早期剧作

    宫宝荣;

    <正> 引言阿图·阿达莫夫①这位亚美尼亚裔法国现代剧作家一生坎坷。虽说在六十年代曾经享有“荒诞派戏剧三驾马车之一”的美称,并被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收入那部使“荒诞派戏剧”名扬天下的经典批评作品之中②作过重点介绍,但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阿达莫夫的运气似乎一直不佳,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甚至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状态。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贝凯特或成为法兰西学院“不朽”院士的尤涅斯库相比,阿达莫夫的知名度自然十分逊色,即使和那位始终与法国社会对抗却最终堂而皇之地被请入法兰西喜剧院这座古典戏剧艺术殿堂的日奈相比③,阿达莫夫的命运也未免有点“惨不忍闻”。

    1991年03期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熊佛西的喜剧《艺术家》及其美学追求

    胡德才;

    <正> 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之一熊佛西(1900~1965)最先是以其戏剧创作发生影响并确立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的。在“五四”至三十年代初期,他已成为与田汉齐名的著名剧作家,当时的评论指出:“如其说田汉是南方剧坛的权威,则熊氏便是北方剧坛的泰斗了。”①因此,戏剧界曾有“南田北熊”的美誉。但我们的文学史、戏剧史向来对熊氏评价不高,有的因其强调“趣味”,而斥之为“轻浮浅薄”,有的则从政治的标准出发,仅突出其表现反帝爱国思想和揭露军阀统治黑暗的少数几个剧本。我认为熊佛西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更有意义的贡献是他的喜剧创作及其独特的喜剧美学追求。当年,田汉在南方以创作感伤、抒情的悲剧为主而自成大家,北方的熊佛西正是以他的单纯有趣、通俗平易的喜剧而闻名遐迩。崇尚“单纯”、“趣味”是熊佛西的美学追求,其本质是对艺术技巧和民族审美心理以及戏剧审美主体(观众)

    1991年03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 中国知识者的情感自觉与“五四”话剧

    景志刚;

    <正> 中国戏剧进入现代后,能“真正在漫长的中国戏剧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并在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则是新兴的话剧”。①所以,从不同戏剧种类在中国戏剧历史中的地位变化的角度看,中国戏剧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戏剧形态的变化,即由古典形态的戏曲一变而为现代形态的话剧。从世纪之交开始的这一历史性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二十年代最终完成。因此,本文论及的“五四”话剧并不仅仅是“五四”时期的话剧,还包括在“五四”思潮强烈影响下并在本质上体现“五四”精神的整个二十年代的话剧。对于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证,本文只是从寻找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角度作努力,当然,其背后也隐藏着某种超越的奢望。

    1991年03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上海笑的艺术之家”成立

    <正> 1991年7月24日“上海笑的艺术之家”在大都会举行成立大会。这个学术性的团体是由上海影协、曲协、大都会、文学艺术院四个单位发起组成的。其日的是连络上海喜剧界对喜剧艺术作交流、探讨、研究,并将深入生活,创作剧目,组织演出等。首批会员中有许多是本市著名的喜剧编、导、演专业工作者。他们来自上海曲艺界、戏剧界、电影界、新闻界、漫画界、评弹界及大专院校等。“上海笑的艺术之家”的第一次活动是为灾区举行义演。该组织理事长为我院校友李家耀同志。

    1991年03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戏剧的放逐——关于广义戏剧学的断想

    徐建融;

    <正> 有种种迹象可以表明,戏剧正被逐出当代艺术的殿堂—— 1983年7月~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天津、上海,武汉、广州、沈阳、兰州六大城市和北京机械局、深圳特区的工交、基建等四大行业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11863人中作了征询调查,他们中对于各类不同文艺的爱好比例为:小说48%,音乐42%,曲艺36%,散文16%,杂志14%,美术10%,舞蹈10%,戏曲10%,歌剧、话剧9%,北京大学学生会电影爱好者协会对北大、清华、人大、师大等首都八大院校429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对各类文艺爱好的人数依次为:文学、音乐、电影、体育、电视、棋牌、戏剧;在其他各种调查中,情况大致相同,戏剧都不约而同地被排于末位,表现出当代青年艺术趣味的一致性。

    1991年03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89级西藏舞美班结业

    <正> 根据西藏文艺事业的需要,应自治区文化厅的要求开办的舞美系89级西藏班,是我院为西藏地区培养的第三批舞台美术的专门人才。学制二年的大专班,共有学生31名(藏族25名、汉族6名)。他们分别来自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波密等地区。专修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和化妆设计四个专业。针对西藏班学生专业基础程度低、学制短、要求高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院、系各部门为该班教学一路开绿灯。安排资深副教授、讲师担任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教学重点首先是加强绘画基础训练,并设置布景技术、道具制作、舞台投影绘片、装饰美术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同时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参观各类画展,观摩电影戏剧,阅读中外图书资料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开拓视野。在这一基础上,有计划地开设专题系列讲座,一类是纯理论性的:一类是大量信息的;另一类是操作演出性的。例

    1991年03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奇:传统的失落与世俗的皈依——中国古典剧论札记

    谭帆;

    <正> 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人们视戏剧的故事本体为“寓言”,因而在虚实关系上追求戏剧创作的“有意驾虚”,要求以“情感逻辑”来规范戏剧情节的内在发展,从而更真切地表现剧作者的内在情感和实现戏剧创作的功利目的。然而,戏剧艺术毕竟还要面对广大的观众,它不是一种纯个体的艺术活动,其艺术价值的最终实现还得依赖于广大观众的欣赏和认可。由此,怎样来提高戏剧情节的质量,使之更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造成一种生动的、富于吸引力的艺术魅力,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剧论家和剧作家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所谓“奇”这一范畴正是古典剧论家们所竭力强调的一个戏剧情节的审美原则。

    1991年03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舞美系召开设计创作座谈会

    <正> 91年6月中旬,舞美系就今年毕业会演剧目《北京人》《皇权血路》的舞台设计创作举行座谈会。与会者对该二个剧目的演出样式,结合我院的舞美设计对于创新意识的追求、对于样式感的追求,以及大手笔的创作风格等特点作了肯定。有的同志并就召开座谈会进行创作总结,完善教学全过程的做法,也给于肯定。出席座谈会的有舞美系、戏文系、表导演系的部分老师,并舞台设计87级全体同学。

    1991年03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巫术——歌戏南戏

    金登才;

    <正> 一、巫术与歌戏中国戏剧起源很早,成熟比希腊戏剧晚,中国戏剧起源于巫术文化,歌戏是其最早的形式。“歌戏”名称见于汉代典籍,杨雄《方言》收录的《刘歆与杨雄书》说: 歆叩头,昨受诏宓五官郎中田仪,与官婢陈徵骆驿等私甫盗刷越巾事。即其夕,竟归府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逌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宀求)代语,僮谣、歌戏,欲颇得其最目。《刘歆与杨雄书》提到了三代周秦歌戏,没有涉及歌戏的内容及形式。曹操的乐府《气出

    1991年03期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之比较

    徐建新;

    <正> 一、关于“傩”与“能”的关系考证日本的“傩”尽管在“请神驱鬼”这点上,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民俗祭礼之间都有着极为相似的一致性,很难断言在最早的时候谁影响了谁。但在以方相氏为核心,主要于农历岁末与冬春之交隆重举行的“傩”这种被国家倡导,以期达到驱灾逐疫、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效果的集体扮演活动,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首创。因此,当这活动在中国之外的地区以几乎完全相同的面目出现时,我们便可以毫无疑义地断言其必定意味着两个文化之间的影响和接受现象在此发生了。这就是当我们在有关文献中查寻到日本及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历史上,曾不断地出现

    1991年03期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 周稚廉、丁澎生平考

    邓长风;

    <正> 一、周稚廉周稚廉,字冰持,号可笑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是一位天才颖异而又不幸早夭的文士,一生只活了二十九岁。所作《容居堂诗钞》七卷、《词钞》三卷、《容居堂三种曲》(《元宝媒》、《双忠庙》、《珊瑚玦》),今皆存世,但在这些作品中无从确知其生卒年。周稚廉的祖父周茂源,字宿来,号釜山,顺治六年已丑(1649)进士,著《鹤静堂集》十九卷,今存。父周纶,字鹰垂,著《不碍云山楼稿》二十四卷,今亦存。但在这两部诗文集中,也找不到有关周稚廉生年的线索。乾隆《江南通志》、《华亭县志》及光绪重

    1991年03期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文摘版

    <正> 戏剧批评中的非戏剧化倾向关德富在1991第四期《戏剧文学》上发表的同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戏剧批评非戏剧化倾向的原因: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由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历史上的舞台演出不能通过声像资料留传下来,人们只能间接地通过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凭借想象作并不准确的描述,或者面对古剧场的遗迹,猜想当时的演出盛况。大量留存传下来的则是剧本和对剧作家的记载。这样,使人们在戏剧和剧本之间划上了等号。其实,剧本并不就是戏

    1991年03期 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