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艺术人才、繁荣文艺事业

    胡志宏;

    <正> 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党领导文艺事业的指导思想,引导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为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建设事业作出伟大贡献,也促进了文艺事业自身的发展、繁荣。半个世纪来,虽然经过种种曲折、反复,但《讲话》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排除了“左”、右干扰,总结了经验、教训,就越发认识到《讲话》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依然是那么活跃而富有生命力,那么鲜明而富有现实指导性。

    1992年0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我院召开纪念《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座谈会

    <正>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由党委宣传部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于五月十五日下午在本院教师活动中心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韩生、王邦雄、周端木、陈加林、张生泉、陈恭敏、陈多、叶长海、姚振中、秦忠明、何雁、张应湘、胡导、沈炜元、曹树钧、戴平、卢若萍、邱中岳、吕兆康、荣广润、胡志宏、江俊峰、孙祖平、胡妙胜、袁化甘、叶涛、朱国庆、许梓楠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座谈会上,常务副院长胡妙胜、党委副书记戴平及十余位老教授和中青年教师踊跃发言。大家认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马列主义

    1992年02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表演艺术的美学尺度

    赵莱静;

    表演艺术在戏剧全过程中究竟居何种地位?一些表演艺术家主张演员中心论。但是剧作家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毫无问题是戏剧之根本、戏剧之中心。导演中心论更是由来已久,有不少支持者。于是就有了争执,也常常听到一些责难:或责难有关方面不重视演员,或责难不重视编剧,或责难不重视导演;责难理论家未就演员中心论、或导演中心论、或剧作家中心论作出应有的理论发挥。但理论家是无能为力的,也没有任何权力机构可就戏剧以何为中心作出人人必须服从的决定。我们对戏剧发展史太隔膜了。查阅中外戏割发展史料,应可发现,戏剧各组成部份以何者为中心并非始终如一。当出现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他们剧作的成就达到如此程度,以致同时的一流演员甘心追随其后、以参与演出他们创作的剧本为荣,这时的剧作家是理所当然的中心,如我国的元杂剧时代。当出现一批杰出的演员,他们的成就达到如此程度,以致同时的剧作家和戏剧其他从业人员甘心追随左右,以能用自己的才华衬托、增添这些演员的艺术成就、艺术光彩为荣,这时毫无问题是演员中心时期,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即曾出现这种情况。导演中心,我国五、六十年代曾略见端倪,未获发展,但国外是有过的。甚至舞台美术,甚至戏剧理论,亦有成为戏剧中心的可能性。这不是谁的决定,亦非理论问题,而是艺术竞争的结果。戏剧各组成部份既相互协调又存在竞争,这是一种每一个体未必清晰意识到的群体的艺术竞争,其动力来自使命感和艺术创造精神。当这种竞争机能处于活跃状态,戏剧整体亦相应呈生机蓬勃状态,并在艺术竞争中形成中心。纵览中外戏剧史,中心显著之时,戏剧必然是繁荣的,也必然是人才辈出之时。当然更多的时候,戏剧无显著的中心,它仍在发展,甚至处境还可以自慰,但一般地说,这些时候不太会有太多的令人振奋的成果,它们是戏剧史的灰色时期。当前的戏剧属于何种情况呢?揭示戏剧各组成部份存在艺术竞争的机制,设法激活这种竞争机制,对于戏剧的发展,是否有利呢?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旨在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戏剧表演艺术,该奖评委会近几年来从表演角度认真观看、研究了大量的本市和外地来沪演出的剧目及演员的表演,对戏剧表演有许多认识,此处发表四位评委的论文,或可有助于讨论的深入。

    1992年02期 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本院座谈史论课建设

    <正> 五月中旬,我院就史论课建设问题举行座谈,胡妙胜、荣广润副院长在座谈开始作了动员,各系史论课教帅分别进行了座谈、讨论,并作了相互交流。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加强、改进目前的史论课建设,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座

    1992年02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戏剧表演境界浅说

    荣广润;

    <正> 连续当了三年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评委,很自然地引起了对当前戏剧舞台上表演艺术水平的关注与思考。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创作过程的最后体现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当众完成的,按格罗托耶斯基的说法:“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因此,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戏剧的盛衰与表演艺术的优劣是紧密相联的。近年来,戏剧危机的幽灵一直在剧场内外舞台上下徘徊,振兴戏剧艺术除了需要在繁荣创作、抓好剧目建设、丰富舞台表现手段等方面努力外,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培养与造就一代新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要实现这一目标,追求与攀登戏剧表演的高境界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92年02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从《留守女士》的表演引出的思考

    陈恭敏;

    <正> 表演的好坏同样显示导演功夫的深浅,导演是否把他的工作中心转向表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年来,有些导演丢掉表演这个主体,这个舞台中心,而把自己的关注转向舞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舞台构成上,空间运用上,也就是放在舞台美术上,因此,出现舞台的错位现象。《留守女士》的最大魅力就在表演。表演不仅是演员的工作,也是导演的工作,导演必须把自己的工作中心转向表演,这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世纪的戏剧,流派纷呈,进行过各种试验,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试验和革新,就是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戏剧发挥人际交往的最佳方式。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敞开心扉,自由平等对话,共同探索历史与人生的课题,它的内在奥秘,对历史的和社

    1992年02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形象·特色·流派

    傅骏;

    <正> 上海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每年都要评出十几个得奖演员,包括主角演员和配角演员。今年多一些,有二十一个主、配角演员得奖,“白玉兰奖”是全国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奖,还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优秀演员得奖。我这里只想就上海方面的得奖演员,谈一些有关戏剧表演艺术的成绩和不足。应该说,从总体来看,这几年上海戏剧表演艺术,取得了很出色的成绩,就从这三届“白玉兰奖”得奖演员名单来看,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宝贵经验,茁壮成长,展现才华,在上海戏剧舞台脱颖而出。

    1992年02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我院举办92话剧展演

    吕;

    <正>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为沟通戏剧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我院在今年5月12日至25日举办了92话剧展演。参加这次展演的剧目有根据滑稽戏《“GPT”不正常》排演的话剧《公用厨房》,《白娘娘》,以及与“青话”合演的《一个黑人中士之死》。三台戏的题材涉及古今中外,既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又有古老的民间传说。三台戏的主创人员中,既有富于

    1992年02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戏剧的想象

    罗伯特·埃德蒙·琼斯;吴光耀;

    罗伯特·埃德蒙·琼斯(1887-1954)是美国著名舞台设计师,也是一位导演、作家和学者。1915年他为《娶哑妻的人》所作设计,标志着美国新舞台艺术运动的开始,使他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设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富于艺术魁力,为世人所称道。在积累了25年工作经验之后,他写出了《戏剧的想象》一书于1941年出版,立刻成为传诵之作,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现在选译该书中的三个片段:第一部分选自该书第二章《剧场中的艺术》(23--27,33--34);第二部分选自第五章《关于舞台服装的一些想法,(88--91页);第三部分选自第六章《剧场中的光与影》(111--128页)。这些被认为是该书的精粹部分,被选入拉森新编的《银幕和舞台的布景设计》一书。在《戏剧的想象》还未能全书翻译出版之际,先读一些其中的精彩片段,也是有益的。

    1992年02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舞台布景论

    李·西蒙生;吴光耀;

    李·西蒙生(1888~1967)是美国著名舞台设计师、导演和戏剧理论家,1932年出版《舞台布景》一书是有关舞台设计理论的经典著作,现在选译其中的三个片段。前面两个片段《活动和意义》和《动作的平面图》选自该书第三部分第二章《萨克斯·梅宁根公爵的创新》(原书272~277,284~290页),前一个片段从导演学的角度论述了演员活动和布景之间的有机联系,后一个片段则强调了布景平面图的重要性,得出“舞台布景最好的解释就是动作的平面图”这个结论。第三部分《翻译》选自该书第三部分第三章《戈登·克雷的白日梦》(原书309~311页),论述了设计图与舞台体现之间的关系,认为“舞台设计图只能算是愿望,即令其中之佼佼者,在体现到舞台上以前也不过只是意图而已”。李·西蒙生的设计观念偏重于写实,作为一个学派,他的理论不论在美国以至世界,在过去以至现在都有相当的影响。这三个片断被收入拉森所编的《银幕和舞台的布景设计》一书,现从该书译出以供大家参考。

    1992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 中国戏剧的记号

    K·布鲁萨克;胡妙胜;

    <正> 中国戏剧已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记号系统,它可以传递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意义。保留剧目的特点,剧目较少以及它们为多数观众所熟悉,这一切使如此系统的形成有了可能。从文学观点来看,中国戏剧是微不足道的,但她的演出却是卓绝的。结构的成份看来很简单,但结构内的个别因素具有大量代表常常是十分复杂的所指对象的强制性记号。

    1992年02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作为记号的服饰——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

    彼得·波格达列夫;胡妙胜;

    <正> 通常作为民族服饰的城乡的服装式样有着许多功能:实用的和审美的功能,以及常与审美功能相联系的性爱的和巫术的功能。服装也起作用为它的穿着者年龄的标志,以及区分已婚者与未婚者的标志。这种社会性别功能和伦理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斯洛伐克,有一种表示未婚母亲的特殊服装称之为zavltka),此外服装还有节日的和职业的功能,以及表示社会地位、阶级、地域、民族、宗族等等的功能。在所有情况下,服装既是物质的客体,又是记号。

    1992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独幕剧戏剧小品探源

    孙祖平;

    <正> 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独幕剧、戏剧小品属现代戏剧范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之前,独幕剧、戏剧小品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它们发源于何时何地?似乎还不曾对其作过探本溯源的梳理。按照常规的理解,独幕剧、戏剧小品是相对于多幕剧、大型戏剧而独立存在、以对白性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小型戏剧样式。它们在遥远的亘古时代发生的那一时刻是个什么模样,现在已无从知晓了,一切都湮没于渺渺茫茫的史前迷雾之中。如果作一种假设,戏剧的源头即是独幕剧、戏剧小品的开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事物由简单演化为复杂,由低级走向高级,这种演绎不失为一种合乎情理的推断;但是,没有证据,要确定其演变过程及其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有的人类学者考察、研究了世界各处现存的一些与世隔绝、未开化民族中的民风民俗和模拟演出,其中的一部分有很大的扮演成分和情节张力,颇具戏剧意味。有这样一段哑剧的记载:

    1992年02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传统戏曲与传统剧场

    栾冠桦;

    <正> 众所周知,程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大特征。程式是怎样产生的?很多著作和文章,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即:程式是在生活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应该承认,此说无谬。但我觉得未免过于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它不能令人心服地解释:传统戏曲何以产生不同于其他戏剧艺术的固定程式的特殊性和必然性。形成传统戏曲固定程式的因素自然很多。但与传统戏曲一直有着鱼水关系的传统剧场,无疑是一很重要的因素。在我看来,倘若跳过中国传统剧场,对传统戏曲之所以产生固定程式,就说不清,道不明。基于此,本文拟从传统剧场角度,探索传统戏曲程式的成因。先说传统剧场的形制,再说传统剧场的制约,最后谈谈我对创造戏曲新程式的看法。

    1992年02期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第六届中日戏剧美术教育作品展》在艺术画廊展出

    <正> “第六届中日戏剧美术教育作品展”于今年三月中旬在我院艺术画廊展出。这次展览充分显示中日双方以及各所院校在戏剧美术的教学方法与设计风格上的个性和独特性,从而为彼此的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机会。我院副院长胡妙胜教

    1992年0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论中国古代戏曲的诗化

    孙蓉蓉;

    <正> 诗歌与戏曲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与戏曲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古代诗歌的基本特性,影响到古代戏曲具有诗化的特点。诗歌的诗情,使古代戏曲成为一种诗剧。本文从诗情与诗剧的角度,来论述古代戏曲的诗化,并从中看出古代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戏曲的诗化,从形式上来看,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戏曲的剧本文学,即曲词和宾白了。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将各种艺术逐渐综合起来的过程。从表演艺术上来看,它是从原始社会的歌舞、先秦的俳优、汉代百戏、唐代的戏弄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在剧本文学上,则是从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明王世真《曲藻》云:“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

    1992年02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戏曲文物的历史信息价值

    黄竹三;

    <正> 戏曲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中华艺苑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世界剧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如果从已具备构成戏剧的因素——两个以上的人物,存在矛盾冲突,形成情节,在一定时间、一定场所表演给观众看——来考察,它当始于先秦,即公元一世纪以前;如果从融合唱、念、做、打诸艺术因素而构成一种特殊的戏剧样式——戏曲来看,一般则认为形成于宋金时期,即公元十世纪至十二世纪。无论从哪一角度上说,中国戏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初形成时期和以后发展的各阶段中的演出形态,包括表演的场所、表演时的化妆、服饰、道具、乐奏以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等,由于史籍记载不详,或有偏颇、讹漏,因而不十分清楚,需要藉助新发现的戏曲文物予以参订考证。

    1992年02期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 亚里士多德文艺效果论述评

    曹顺庆;

    <正>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我们几乎处处发现,亚氏时时在提醒人们:注意悲剧的效果——恐惧与怜悯。在悲剧的定义中,亚氏指出:悲剧应“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6章)在《诗学》各章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亚氏关注的焦点——效果:“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诗学》9章)“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诗学》13章)“他们能从‘突转’和简单情节中获得他们所想望的效果,即惊奇之感;因为这能产生悲剧的效果,打动慈善之心。”(《诗学》18章)

    1992年02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笠翁莎翁喜剧与中西婚姻制度

    马焯荣;

    <正> 对李渔与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进行平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了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的一系列文化差异,其中尤为鲜明者,是双方在婚姻制度上的不同。这种婚姻制度的中西差别,体现在笠翁与莎翁剧作里婚恋关系的差别,以及二者艺术构思的差别上。中西婚姻制度的比较中国的传统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所以笠翁爱情喜剧的人物关系模式是一对多,即一个男主角与多个女主角相搭配,一位才子与多位佳人相婚恋。西方的传统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所以莎翁爱情喜剧的人物关系模式为一对一,即一个男主角与一个女主角相搭配,一位英雄与一位美人相婚恋。在莎剧里,若女主角有两个,则男主角相应地增加到两个,若女主角有

    1992年02期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本院师生近作入选第二届新剧本朗读会

    力;

    <正> 五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日,由我院导演系年仅二十岁的学生熊早创作、表演系研究生田水导演的《泥巴人》,戏文系青年教师王舞创作的《太阳港湾》、以及熊早导演的《巴士的孩子们》参加了上海第二届新剧本朗读会,这些剧目内容与形式各有特色,与当代生活、思想紧密结合,受到了戏剧界的关注。

    1992年02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

    陈世雄;

    <正> 特里·伊格尔顿说过,本雅明和布莱希特之间的合作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本雅明是布莱希特的“亲密朋友”和“头一个支持者”①。据说,本雅明曾经在日记中象孔夫子的门徒记载孔夫子言行那样,记下布莱希特每次同他谈话的细节②。反过来,布莱希特在本雅明的思想难以被人接受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称赞本雅明,把他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之一”。当得到本雅明死讯时,布莱希特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带来的第一个真正的损失。”③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不仅为本雅明关于革命艺术的理论提供了例证,而且有力促进了本雅明美学思想的发展。那么,这种动人的友谊和成功的合作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在合作的同时是否存在着差异或分歧?弄清这个问题比起孤立地研究这两个人物的思想和实践,也许能提供某种新的视角和新的结论。

    1992年02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周德清评传

    周维培;

    <正>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元后期江西高安人。他编著的《中原音韵》,不仅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史早期的一部总结北曲韵律和写作技法的重要著作,而且还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一本标志着中古语音向近代语音过渡的代表性韵书。

    1992年02期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加拿大魁北克戏剧之发展

    宫宝荣;

    <正> 凡是熟悉历史和地理的人都知道,北美洲乃是英语文化一统天下。在幅员辽阔的美国自不待言,在广褒无垠的加拿大又何尝不是?从多伦多到温哥华,犹如从纽约到旧金山一样,英语无不处于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然而,就在这么一片英语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加拿大的东部却有着一块与众不同的土地。在那里,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习俗、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与英语文化相比,其文化同样的悠久,同样的灿烂,同样的富有生命力。魁北克,就是它响亮的

    1992年02期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戴维·马梅特剧作述评

    汪义群;

    <正> 戴维·马梅特(David Mamet,1947——)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剧作家,七十年代初开始戏剧创作生涯。马梅特的作品大多以作者本人早年的芝加哥生活经历为背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细致入微的关系。他的作品在对话的准确、凝炼和充满抑扬顿挫的音响魅力方面独具一格。因此很多剧评家把他比作为美国的品特。马梅特是美国当代的一位很有前途的剧作家。他虽然在七十年代才开始创作,起步

    1992年02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西藏话剧团来我院演出联欢

    晨;

    <正> 西藏话剧团在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后,由昆明专程来到上海,在母校实验剧院演出七场汉语话剧《意翁玛》,精彩的演出给观赏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三月十日下午,我院领导、师生又与该剧

    1992年02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论死亡在戏剧中的审美功能

    刘远;

    <正> 死亡在戏剧中所发挥的功能,相关于戏剧表现死亡的原因以及死亡意识这一重要概念。戏剧表现死亡的原因,就戏剧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阶段所举行的死亡复活的礼仪。据弗雷泽的《金枝》记载: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的温吉部落,青年人到成年时都要接受一种秘密的仪式。他们被一种神秘的怪物带到远方去处死,甚至砍成几段,然后又使之复活并敲掉一颗牙齿,另取一个新名字,这就表示该青年已经成人了。在新南威尔斯州南方沿海各部落中,海岸穆林族人的青年成年礼,则是在典礼仪式上,让受礼者观看戏剧性的死亡复活的图展。一个装死的男子先躺在墓穴里,接着把受礼者抬到墓旁放下,然后一群巫医唱歌跳舞,直到装死的那个人复活。在斐济群岛的最大岛屿维蒂岛上的有些地

    1992年02期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觑见”和“捉住”

    宋光祖;

    <正> 戏剧文学系戏剧创作专业是培养剧作者的。一个合格的剧作者应当具备两项才能,一是艺术地感悟人生和生活;二是用戏剧形式表达这种感悟。以金圣叹评论《西厢记》所使用的术语来表述,这两项才能叫做“觑见”和“捉住”。“觑见”就是发现,就是感悟;“捉住”就是把“觑见”定型和物化,就是表达感悟。两才兼备,就能产生佳作。“《西厢记》实是又会觑见,又会捉住”。

    1992年02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北京人》排演札记

    李学通;

    <正>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特别是这一年来《北京人》等几台戏的教学工作,我对表演教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理性感性并行,寻找角色感觉《北京人》这个戏无论在时代感、地域感,还是在人物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上与今天的学生距离都比较远,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和促进学生投入进去并向角色靠近,便成了我们这次教学的首要任务。经反复考虑,我们认为熟悉、了解、找到角色的心理形体自我感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步搞扎实了,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因此在第一阶段的排演中,我们基本采用案头工作和行动分析同时并举的方法,耐心地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寻找角色感觉,一次次地反复体验角色生活。

    1992年02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秦忠明副教授出访日本

    <正> 我院舞美系秦忠明副教授继访问美国和西德以后,去年12月2日又应日本东宝株式会社邀请,在日本福冈举办《秦忠明首创的宣纸油面初访日纪念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福冈总领事张立国先生、福冈市国际交流课课长藤原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展览会促进了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日本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作了报导。秦忠

    1992年02期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戏剧专业图书馆的读者教育

    赵长胜;

    <正> 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性质,是为教学、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文献资料保证的学术性服务机构。图书馆在坚持大量繁杂的日常服务性工作的同时,承担着编制教学参考资料及文献咨询等一系列学术性研究工作。一般说来,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日常工作中的书刊流通、阅览等方面,反映了它在服务工作中的广度,而文献资料的调研、咨询乃至图书馆学领域所面临的读者教育工作等方面,则反映了它在服务工作

    1992年02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动态之窗

    <正> 寻找失落的观众群汪丽亚在九二年第一期《戏剧春秋》上以《戏曲与观众》为题撰文认为:振兴戏曲艺术当全力寻找失落的观众群。观众不仅是戏剧艺术的衣食父母,也是戏曲艺术创造的合作者和精神支撑力。重新研究并努力摆正戏曲与大众的关系,是振兴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之一。七十年代末一窝蜂似地搬演传统戏曲,因时代的隔膜而疏远了现代观众;一些探索意味极强的新创剧作,又未能击中大众的审美兴奋点井应和大众审美观念转化的节拍而丧失了应有的观赏效应。戏曲艺术虽受时代审美思潮的挟裹,但对大众审美追求的变化反应迟钝而呆滞。

    1992年02期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