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剧照选登

    王振鸣

    1996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上海戏剧学院校庆五十周年纪实

    刘明厚

    <正> 1995年12月1日,阳光灿烂,上海戏剧学院校园里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无数朵菊花昂首怒放,鲜艳的气球飘浮在蓝空,“热烈庆祝上海戏剧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的大红标语,迎接着每一位踏进校门的莘莘学子和贵客来宾。 这一天,往日安静的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将近两千名校友从东西南北,从四面八方,从

    1996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戏剧精神的反叛与复归——关于原始戏剧与现代派戏剧的思考

    孟文,王胜华

    本文从对象征性、巫仪性诸方面的论述中。阐明了现代派戏剧与原始戏剧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对原始戏剧精神的复归,乃是现代派戏剧的核心意识,它在对传统反叛的同时所走过的就是一条对原始戏剧精神的复归之路。

    1996年01期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能动观众和大众文化公众空间

    徐贲

    在电影接受过程中,观众不只是文化工业产品的被动消费者。他们更有理由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参与文化意义的生产和流通。克鲁格和耐格特的电影理论发展了哈布玛斯的“公众空间”理论,使我们不仅可以认识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形式在社会公众领域中的积极创造和启蒙作用,而且更可以把电影本身认识为一种生产性公众空间。

    1996年01期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面对图像文化

    王邦雄

    当代社会正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变,以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的视觉革命,对图像文化、视觉革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并加以认真研究。本文只是对图像文化的粗线条描述,许多问题尚待展开。

    1996年01期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窥视《问问嘴唇》的章法

    顾晓鸣

    本文是对日本大阪南河内万岁一座来沪演出的小剧场话剧《问问嘴唇》的某种写作原则的剖析。其精神是一种对已有文化(包括生活、戏剧和文章)的再创作性读解。评判一出戏剧的创造性,看其是否推出了新的章法,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本,因而使见惯现代庸俗日常生活的人有一种批评的亢奋和创造的冲动。

    1996年01期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 我和《问问嘴唇》

    内藤裕敬,濑户宏

    <正> 我在大阪艺术大学二年级读书时揭起南河内万岁一座大旗,已经过去十五年了。剧团名称中的“南河内”是大阪的一个地名,大阪艺术大学的所在地。大阪艺术大学是开设戏剧专业培养演员的大学,在日本国内这样的大学非常少。“万岁”是表示欢喜的身体动作,恐怕中国也一样吧。因为我们用肉体表现种种感情,所以剧团名称中用了这个词。

    1996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地方戏曲

    荣广润

    音乐剧是西方主流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在中国拥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两者有许多相近之处:它们都是一种大众戏剧,都熔歌、舞、剧于一体,有很强的娱乐性与通俗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音乐剧产生于西方商业社会,是典型的都市文化,艺术手段灵活多变,重视视听效果的整体呈现,追求观赏性与商业效益的一致。地方戏曲有很浓的乡土气,程式化程度较高,观赏价值更集中于演员的技艺表演。

    1996年01期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以舞台美术展示戏剧——’95布拉格国际舞美展述评

    刘杏林

    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四年展以其规模最大和最具权威性著称。它使世界各地舞台美术家及其作品一次次汇集于捷克首都,成为当代戏剧中的重要事件。布拉格四年展强调舞台美术与戏剧其它综合因素的联系,尝试以展品记录演出,本届展览中,众多参展国继续以丰富的创造性,使戏剧空间呈现出多姿多彩。

    1996年01期 70-8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追念吴仞之老院长

    郭东篱

    <正> 一只硕大的仙鹤,驮着被佐临先生呢称为“太上老君”的吴仞老,徐徐西翔,逐渐消失在天边的一片彩云中,他身怀一部上海戏剧学院半世纪的活校史,满载着三千弟子的敬仰和热爱,回归无极,永远离开了我们。 年逾九秩,堪称寿星,在众多的亲友和学生中,都企盼着吴老寿晋期颐,和大家一起看到香港、澳门的收回,海峡两岸的统一。特别是在上海戏剧学院建校五十周年来临之际,大家都

    1996年01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回忆孙浩然先生

    吴光耀

    <正> 岁月无情催人老,不知不觉间我也已经白发苍苍、年逾古稀了。近年来,眼见许多师友纷纷谢世,不免黯然神伤。而最近孙浩然先生又溘然长逝,更令我平添无限的哀思和缅怀。 我于195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四年学习期间一直受到孙先生的教育和关照。毕业后又有幸当他的助教多年,文革中一起进“劳改队”。文革后我在学院开设“西方剧场史”新课,受到他鼓励和支持,后来孙先生和我相继退休,我还常去探望他。从学生、助教、同事到朋友,我与孙先生有着四十多年的交往,我必须也应该写点回忆孙先生的文字。

    1996年01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辨戏曲成说 成一家之言——简评陈多先生的《剧史新说》

    谢柏樑

    <正> 自从王国维与吴梅两位曲学大师将中国戏曲史汇入本世纪人文科学之主流以来,戏曲研究呈现出人材辈出、成果丰硕的持续繁盛局面。也正因为大多数曲学家都是渊源有自、秉承师教,所以往往体现出传承性大于独创性的治学特色。

    1996年01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驱动艺术创造的民族文化意识——对贵州花灯戏艺术形式走向的思考

    朱礼敦

    <正> 每当人们议论贵州花灯戏艺术形式的走向,似乎有一种思维定势,即:花灯戏艺术形式的歌舞化或戏曲化。从五十年代开始,艺术界对这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我以为,三十多年来对贵州花灯戏艺术的研讨,还囿于在一百多年

    1996年01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电视剧的个性特征

    何健烈

    <正> 一位权威的美国电视评论家阿瑟·阿萨·贝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考察电视就象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因为新节目总是不断出现。当你将石头推到山顶时,你就发现山外有山,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就耸立在你面前。”当今世上对电视剧观念的争

    1996年01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灯光专业绘画教学谈

    李金龙

    <正> 舞美系灯光设计专业是专门培养艺术光照人才的教学专业,该专业以各种照明器材为工具,以光为艺术创作之载体,强化艺术场景的意境和气氛的感染力。此类艺术感染力的存在是与对各类空间构成要素的凸现和隐化处理的光照手段相联系的,显然,光是该专业的灵魂。对各种可见光在物体上

    1996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本市戏剧界座谈豫剧《红果,红了》

    <正> 去年十二月上旬,河南省豫剧三团《红果,红了》剧组应邀来沪为我院五十用年校庆作祝贺演出。《上海戏剧》编辑部、本刊编辑部、我院戏剧研究所与剧团领导、主创人员联合举行座谈会。上海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和一致赞扬,尤为赞赏导、表、美、音、灯光在二度创作方面所作的努力,

    1996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导93级演出三台大戏

    <正> 95年底,导演系93级学生推出三台大戏作为期末考试,这三台大戏是:《离婚了,请别再来找我》、《火神与秋女》和《十字街头》。三剧均由学生自导自演。学生按剧分成三组,每个学生具体负责执导某一场次,担任一个角色,最后由指导教师作点拨、指导,统一全

    1996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一种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

    周豹娣

    <正> “好莱坞”,可以说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美国几乎95%的电影放映时间为好莱坞电影所支配。”①对它,有人评论说:“美国电影之所以令人如此销魂——最终是如此独特——在于它在同一个商业企业中既产生‘公式化’,又产生‘艺术性’;既产生成规,又产生现代化的东西。”②的确,好莱坞电影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一种建立在极其强烈的商业化基础上的电影文化现象。

    1996年01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现代电影的非戏剧性特点

    吴新嘉

    <正> 非戏剧性这一个概念在当代电影艺术领域中的涵义是多方面的,非戏剧性可以表现为一种艺术的处理、一种技巧,或者表示一种叙事的方式,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总体的艺术观念。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非戏剧性都意味着对传统戏剧性模式的一种超越、一种突破。本文试从叙事模式、拍摄技巧和人物表现手段三个方面,来探索现代电影的非戏剧性特点。

    1996年01期 115-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k]
  • 开拓声乐教学的思考和实验

    崔瑞英

    <正> 表演系声乐必修课,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舞台语言发声法。运用声音技巧为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过去几十年中,我们都是遵循这个目标在时间有限的声乐基础训练课上默默地耕耘着,可是,这些年文化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视艺术的大发展大普及,音乐剧的兴起和发展,流行歌曲的盛行和冲击,话剧舞台上非现实主

    1996年01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k]
  • 谈“想象物的行动”

    彭立齐

    <正> “想象物的行动”,近年来在一些有关表演艺术的翻译文章中常常见到这一名称,其实它指的就是表演教学中的“无实物练习”,讲“无实物练习”人们会以为它仅指的是某一个练习而产生误解,所以本文也姑且借用这一翻译术语——想象物的行动——谈谈它在训练演员素质方面的作用。

    1996年01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k]
  • 作者·读者·编者

    <正> 我认为贵刊是一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的特色刊物,我衷心祝愿贵刊能越办越好! ——上海 罗竹风 贵刊一直坚持较高的品味,较强的学术性,且有一定的开放意识,在当今学术杂志不景气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1996年01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k]
  • 动态·信息

    <正> 人声革命 李皖在《读书》(1995.10)发表《人声革命及其它》一文,文中说:关于人声,我们实在知道的太少。世界正统音乐普遍地活在西方的文化传统里,狭隘而有限。象中国的民族唱法,不过是美声中融入一些民族韵味。对比西北民歌和少数民族自已的歌

    1996年01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