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型导演的典范——朱端钧导演艺术研究

    熊源伟

    朱端钧有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健全的、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有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导、表演学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建树,是学者型导演的杰出代表。

    1998年06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海派戏剧的一面旗帜——论陈明正的导演艺术

    戴平

    陈明正导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坚持导、表演的现实主义原则,并在其导演艺术日臻圆熟之时,以开放的审美心理结构,积极地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展。

    1998年06期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在高层次上探索新的舞台叙述方法——谈王晓鹰的导演艺术

    康洪兴

    王晓鹰不懈探索着作为导演创作手段的“舞台假定性”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质。通过对“舞台假定性”的潜能的开发,寻找一种超越仅仅把“舞台假定性”视作是突破写实的戏剧环境时空手法的新的舞台叙述方法。

    1998年06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祝贺陈多教授从教五十年

    方军

    <正> “庆贺陈多教授从教五十年暨学术研讨会”,于9月30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陈多教授是我国戏剧教育界的一位知名学者。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创办时期入校的资深老教师,陈多先生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庆贺陈多教授从教五十年之际,研讨会围绕其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对陈多先生的学术个性和人格风范

    1998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表演教学面向未来之思考

    张应湘

    <正> 从建院到现在,表演教学走过了四十六年的历程,这四十多年几代人为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为回报和值得欣慰的是,近半个世纪内也确实培养了不少话剧和影视界的明星、著名演员、知名人士、艺术家……在为国家输送培养的这数以千计的人才当中,这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不仅是普通观众和明星艺术家本人要问的,更是培养他们的学校和为之付出辛劳的老师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人类社会马上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迫切地需要对表演教学进行一次反思,进行一次冷静而科学的总结,并且制订出高效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以便在新的时代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998年06期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培养跨世纪优秀戏剧人才

    张仁里

    <正> 话剧这门曾经风糜一时的戏剧剧种,如今已经大有江河日下之势。“振兴话剧”这四个字议了也有十几个年头了,许多专家学者,编、导、演们为此也作过不少努力。这十几年来浸透着几乎一代话剧人的心血,他们近乎全方位地对话剧艺术作了研究和探讨,功不可没。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落”,似乎至今还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戏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们总是从舞台的演出情况去研究戏剧生存、发展之路,但是把一出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搬上舞台的人,以及这支队伍的绵衍发展,继往开来,不是更关系到戏剧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前途吗?不研究这一课题,就不可能真正找到繁荣话剧的完整答案。

    1998年06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续)

    丁罗男

    <正> 解放区话剧:写实模式的变异与发展 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质地与活力。在这场由中国大众(主要是农民群众)参加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发生了主体位移,即从原先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觉醒,进而发展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觉醒。这一深刻的背景,不能不影响到新兴的中国话剧,而且这一影响长达四十年之久。

    1998年06期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 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

    张健

    <正> 在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创作潮流,它们分别是:机智化、世态化和英雄化。二三十年代的机智化,回应的是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在其初创期对于新型话语形式的建设需要;三四十年代的世态化,试图满足的是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对于丰盈肌肤、壮健骨骼的艺术成长的需要;而三四十年代之交开始的英雄化,努力实现的则是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希望更为紧密地拥抱时代与人生的现实情怀。 本文拟就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998年06期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 试论元杂剧的抒情诗本质

    吕效平

    <正> 从文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给予元杂剧非常高的评价,因为它为古老的中国诗歌带来新的意境,初创了“戏曲”这种中国戏剧的新样式。但是如果从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特殊意义上讲,元杂剧还是十分幼稚,有待成熟的。除了四折为限、一人主唱这些外在的幼稚形式之外,文学的戏剧精神的缺乏是更重要的问题。

    1998年06期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赋与戏剧的关系

    金登才

    <正> 戏曲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关系,古代学者有三种看法。 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说:“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于一。”在某种意义上说,戏曲就是以曲子演唱故事,散曲清唱与戏剧结合便成了元杂剧。南北散曲的产生晚于诗词,从韵文体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轨迹,以及“陶淑其(观众)性情,而动荡其血气”(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的戏曲的创造和审美特征来说,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

    1998年06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汉唐戏场和宗教坛场的文化渊源

    谢涌涛

    <正> 中国戏曲,就其传播形态言,它是一种贴近平民群的广场艺术。在一个充斥着文盲和半文盲的农业社会里,在并无其他传媒和信息机制的条件下,街头巷尾、乡村小港搭台演戏,或在固定的精构戏台下观剧,从戏台上所表演的历史事件,从悲欢离合的个人命运中,戏场,是一个经艺术浓缩了的世态空间。终年劳苦,无法驾驭自己命运的平民群,借着戏场里的所见所闻,难得有机会得到短时间的放松,透过舞台的方寸之地,在一切都是假设的空间里,看到了自己的某些身影,也看到了世人的众生相,神游魂转,其乐无穷!戏场,是他们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难能可贵的文化享受。

    1998年06期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秧歌与阳戏

    康保成

    <正> 我们曾经指出,流行于各地的秧歌、花鼓、花灯、采茶等,均与源自上古“乡人傩”的“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本文拟讨论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傩戏、傀儡戏的关系,及其与此相关的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秧腔”的意义与来源等问题。

    1998年06期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 动态·信息

    <正> 八十年代中国话剧 形式创新的美学前提 汤逸佩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3)刊登同题文章认为,八十年代初我国话剧界热衷于形式创新实验的戏剧家,基本上还无法提出与自己的形式创新实验相匹配的戏剧美学纲领,创新只是出于一种简单的反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自觉而深入的美学思考。依照当时戏剧家对传统写实剧审美特征的理解,其主要为话剧舞台时空上的封闭式结

    1998年06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小剧场戏剧的盛会

    <正> 十月二十四日,为期一周的’98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落下帷幕。 参加此次戏剧节的十二台参演和展演剧目,均具有相当水准,如加拿大卡泊·提姆剧团和德国切米尼兹剧团用两种语言表演的《崩溃》,是对布莱希特和斯坦尼体系的比较探索;活泼而寓意深刻的音乐剧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戏剧系带来的《当鲨鱼咬人时》;日本榴华殿剧团的《FALSE》全剧无一句台词,舞台上充满了隐喻的符号;而挪威巴克·特鲁本剧团在带来《真棒》

    1998年06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戏剧艺术》1998年总目录

    1998年06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