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纪念《戏剧艺术》创刊二十周年

    为了纪念《戏剧艺术》创刊二十周年,二月四日,我们邀请了包括学报创办者吴瑾瑜、陈恭敏等已离开一线的老同志老领导在内的历届主编、副主编进行了一次座谈讨论。本期特辟此主栏目,将各位前任领导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以笔谈的形式发表于下的缘由是:它不单单是一次历史回顾性的纪念活动,更是一次有关我们办刊宗旨、办刊方向的认真负责的总结和思考。尤其是今天——当我们的双脚已经切切实实地站在了世纪之交——我们事业的发展又面临一个新的重要转折点的时候,怎样才能一如既往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呢?此刻,各位专家学者极为适时的点化,实在是无异于一场新的战役前必不可少的“目标再次确认”。同时,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在《戏剧艺术》二十年的历程中,还有无数院内、院外的同行以及广大读者同样也对她倾注了至诚的关爱,故我们愿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继而更广泛、更充分地听取大家对进一步办好本刊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1999年03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

    孙惠柱

    <正>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叫做“performance studies”,从字面上看可以翻译成“表演研究”或“表演学”,然而它并不是研究传统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而是要分析所有的人类表演,所以是一门新学科。最先是纽约大学把一个戏剧研究生系改成了人类表演学系,专门培养硕士和博士。后来芝加哥的名校西北大学也单独成立了一个人类表演学系,和戏剧系并列,既有硕士博士,也有本科;接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大学都开设起人类表演的专业或者课程。这股风也吹到了欧洲和澳洲,国际上有关人类表演的学术会议和刊物发

    1999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论戏剧的教育与教学功能

    舒志义

    <正> 一、关于戏剧与教育戏剧 Drama(这里就译作“戏剧”吧)一词在今天的英国教育界引起两个层次的“业内不安”(“professional insecurity”),皆因第一,英国法例并没讲述“戏剧”这个名词所指何物,更没阐明在学校里应怎样教和考核戏剧;第二,现时英国学校里所用的戏剧教科书林林总总,包括各种学派、传统,而且互不融合,各不呼应,俨然是不同戏剧派别之间的一种抗战(尼兰德斯,1997:1)。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戏剧已被英国学校

    1999年03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Davis先生来我院作教育戏剧讲座

    <正> 应本院与锦秋艺术工作室邀请,英国中部英格兰大学国际教育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Davis先生于 4月 5日——8日在本院举行了三次讲座。 Davis先生是第一个在我国进行教育戏剧讲座的国外专家。他用戏剧工作坊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动的片断排演中领会戏剧要素在戏剧创作中

    1999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台湾剧场中的即兴、集体创作与后现代主义

    黄美序

    <正> 在中国与西方的传统剧场中,“即兴表演”可以说是丑角的专利和必具的才能;在现代剧场中,在一出戏的正式演出时,演员的即兴表演便没有那么自由了。现在,即兴表演是演员训练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台湾有一些小剧场(或许应该称他们为“边缘剧场”)中的青年人对剧场一知半解(甚或“半知不解”),把即兴表演视为正式演出的常态。好在由于剧场资讯的日增,

    1999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正> 我院名誉教授,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小石新八,并椎名纯子女士、篠原规行先生于今年三月来我院舞美系讲学。讲学内容分别是戏剧空间、城市空间和映像空间。实的城市空间产生虚的艺术、戏剧空间,而

    1999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香港剧场的文化定位

    林克欢

    <正> 谈论香港剧场在中国的文化定位,不如谈论香港剧场发展的可能性,也即谈论香港剧场的艺术实践、社会责任和文化创造的未来发展。尽管文化定位,是一种从文化上辨认自己的历史身份,辨认自己的来路与方向,认清自己此时此地的时空面貌的努力。将中国作为参照系,对于认识香港文化的历史血脉、现代变异和现实状况,不无益处。但假若我们将文化结构看成是生成性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那么文化定位也

    1999年0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话剧

    赖伯疆

    <正> 已经回到祖国怀抱的“东方之珠”香港,不仅拥有骄人的现在——多方面的建设成就,而且具有光辉的过去——光荣的爱国反帝斗争的历史传统。1908年,日本帝国主义因私运军火至广州被我国扣留而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香港人民发起了抵制日货的群众运动予以还击;20年代初,香港人民为反对各帝国主义从不平等条约中所取得的特权,而掀起抵制外货和罢工运动,后来发展成为1925年的震惊世界的“省港

    1999年03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舞美系作品参加’99中国国际艺术设计博览会

    <正> 5月5日~8日,’99中国国际艺术设计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我院舞美系师生特设一个独立展区参加此次博览会的展出。本院展品受到广泛好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等领导同志对我院作品亦予以称赞。我院及同济大学等四所院校获“教育

    1999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对中国电影传统特征的世纪回顾

    周星

    中国电影是我们这块土地黄皮肤子民的文化结晶,它的血液中流淌着民族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搜捡中国电影艺术表现上的隐显标记,有助于现代电影的健康发展。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影传统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法;言外之意的表意方式;追求故事完整统一的叙事性特点,以戏剧性为基础的人物命运塑造;中庸为度、节制含蓄的惰感抒情特征;充满哲理教化目的的思想倾向。

    1999年03期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九十年代中国的新写实电影

    陈亦骏

    文章对于九十年代中国的新写实电影从“乡村电影”、“城市电影”的二翼进行文化分析。阐述新写实电影:①直面现实生活的民间化题材取向;②企望沟通传统与现代的人文主义怀想;③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通俗化艺术策略。其思潮既是试图回归本体、寻求电影就是电影的自律运动;又是拓展电影表现视界,探寻艺术/文化精神新跨越的主体自觉运动。

    1999年03期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

    路春艳

    本文从乡土电影创作切入,寻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期间分为四个发展时期:电影价值观念的转变;走向电影艺术自身;面对市场的召唤;形成多元发展格局。以此探讨电影内在规律及电影发展与社会变革等的互动关系,引发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的思考。

    1999年03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 关汉卿杂剧中的民俗文化遗存

    吴国钦

    <正> 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事象,是集体无意识中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反映。民俗与文学的关系至为密切,文学常常是民俗的载体。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彼时彼地民间的风情习俗,成为彼时彼地的一幅民俗图画。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即是这样,它广泛地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经济生活、婚嫁礼仪、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诸多习俗,保留了宋元时期丰富的民俗文化遗存。

    1999年03期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论《牡丹亭》的民俗文化底蕴

    翁敏华

    <正> 在明代剧坛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汤显祖的《牡丹亭》象一颗烨烨生辉的明珠令人瞻目。作品浓墨酣畅地抒写爱的力量,爱的异乎寻常的力量:惊梦寻梦,心驰魂离,异类婚配,出生入死。汤氏自己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序丘毛伯稿》)这段话语若用在对他自己《牡丹亭》创作的总结上,更是恰如其分!汤显祖,正是这样的一位“奇士”。

    1999年03期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南宋戏文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学意义

    黄爱华

    <正> 从宋戏文的研究现状谈起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南宋艺术文化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存在。可以说,20世纪之前数千年的中华文艺史,就是以南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标志便是以戏文、话本为代表的“俗文化”的崛起;中国戏剧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就萌芽了,但成熟的戏曲艺术的出现,却是在南、北宋之交,标志也是戏文的出现。 可见宋代戏文在中国文化史坐标轴上的位置! 诚然,学术界关于宋戏文的研究是取得过可喜的成绩的。如随着30年代、50~60年代

    1999年03期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家》赴京展演

    1999年03期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对嗓音艺术的原初考察及思考

    宋怀强

    <正> 东方和西方的观念都认定,人类嗓音艺术的原始形态产生于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社会性活动之中。 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用自己的肢体和简陋的工具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肢体有节奏、有规律的活动伴和着嗓音器官发生声音能减轻劳动强度,于是就产生了与有节拍的动作相配合的嗓音形态——劳动号子。有理由认为,我们的祖先从最早的有节奏的动作和在有节奏的嗓音配合下的劳动中,既有效地提高了劳作的效率,同时还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和轻松。之后,在

    1999年03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别一样的中国话剧“期待”——论沈从文的剧评《伟大的收获》

    吴仁援

    <正> 二十六岁的曹禹完成了其第二个“生命”创造——《日出》,于1936年《文学季刊》一卷一至四期发表。是年12月与1937年1月由“一位好心的编辑”萧乾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对《日出》进行了两次集体评论。参与这场评论的有不少当时文坛的名家、高手,故而形成了《日出》诞生后第一次社会对它的关注“热点”。虽然,让作者“惊异而感佩服的,是每篇文章的公允与诚挚……每篇文章几乎同样地燃烧着一副体贴的心肠“(曹禹;《〈日出〉跋)》,但由于评者分属于不同的创作流派与艺术倾向,所以每位评论者对《日出》的评价,实际表达的是他们各自对

    1999年03期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评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

    徐振贵

    <正>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名著之一,她在国内外的评论之多,流传之广,是中国其他古典戏曲名著都无法比拟的。早在明代,就有《西厢记》与《琵琶记》的优劣之争,而且,一直继续到清代。解放以后,《西厢记》研究也是热门话题,“西学”即使不如“红学”轰动,也已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其中,引人注目的研究者就是蒋星煜先生。在1987年的全国《西厢记》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充分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希望他把“西学”的旗帜高举起来。而蒋先生果真不负众望,他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戏剧家(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称之为

    1999年03期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动态·信息

    <正> 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费孝通在《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载99年第一期《文艺研究》)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文化自觉”是向中华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章指出,目前正在兴起的文化自觉这股风气已在许多先进国家中酝酿和展开,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中华民族也应留下实现“人类文化的自觉”

    1999年03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