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系教师院外执导作品选登

    龙俊杰 ,卢昂 ,李建平

    2002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论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反现代倾向

    董健

    <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舞台上虽然偶有新的火花闪耀,叫人看到一线生机,但总体的状态仍不出两个字:失魂!记得1997年戏剧界在北京聚会,纪念话剧90周年,会上有一位戏剧家呼吁:“回到曹禺!”那意思当然是回到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曹禺,而不是回到1949年之后的曹禺,因为后者不过是一个失魂的戏剧家。曹禺的失魂,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戏剧失魂的一个代表。这一点,可以从不久前出版的《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①中读到许多生动的例证。尽管人们曾热烈欢呼过新世纪的到来,把许多新的期望都寄托在

    2002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叙事者的出场——试论中国当代话剧叙事观念的演变

    汤逸佩

    <正> 从叙事学角度而言,叙事类的艺术就是运用某种叙事媒介“讲述”一个故事,不同门类的叙事艺术有不同的叙事媒介,如小说的叙事媒介是语言文字,戏剧的叙事媒介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电影的叙事媒介是摄影机——影像。由于故事是虚构的,“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就是构筑一个虚构叙事的文本,它必然涉及到“讲述”故事的人和“倾听”故事的人。当一个故事被“讲述”的时候,也就是被“倾听”的时候。一个完整的叙事行为不仅包含讲述的故事,也包含故事

    2002年03期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戏曲学校、舞蹈学校正式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正>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示,上师大表演艺术学院及上海市戏曲学校、舞蹈学校于今年5月正式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自2000年起,上海戏剧学院实行由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已纳入上海市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为使上海戏剧学院更

    2002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民族化:悖论与抉择——从民族文化传统看话剧与戏曲的个性生成

    施旭升

    <正> 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对现代性的追求相对应,民族化始终成为中国戏剧现代转型中挥之不去的历史缠绕。在话剧与戏曲的关系上,如果说,现代性所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向度,话剧与戏曲正是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中获得各自的价值定位,那么,民族传统所提供的则是一种文化立场。话剧与戏曲在其中所面临的就是如何确立自我的选择,两者的艺术个性的差异也由此而得以呈现。因而,民族化也就是中国现代戏剧在对于民族传统认同的基础上获取自己特定品

    2002年03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论中国古典史剧理论的批评范式:代置式

    孙书磊

    <正> 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与现代中西方话剧史剧理论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不以艺术讨论为旨归,而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之所以会出现戏剧艺术论的本位缺失,从理论的构建角度看,主要缘于中国古典史剧理

    2002年03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西方戏剧与酒神仪式的缘生形态

    彭兆荣

    <正> 一、酒神祭祀与戏剧的“悲/喜”叙事 如果说现代美学已经是以理性作为圭臬的美学诉求的话,那么,我们几乎无法在酒神及其祭祀仪式中洞见哪怕很少一部分的美学因子;因为它与“理性”和“伦理”基本上是相背离的:即野性、欲望、放纵、癫狂、迷醉、原始、淳朴……,然而,它是缘生的,来自于田野的、造化于自然的、遵从于本能的……。有史料证明,远在史前的米诺阿·迈锡尼时代(The Minoan-MycenaeanAge),与众神之母(Divine Mother)同时出现的就有最伟大的感觉与激情之神狄奥尼索斯了。在

    2002年03期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西方演剧史论稿》(第2版)《西方演剧艺术》(译文集)出版

    <正> 本院吴光耀先生所著《西方演剧史论稿》的第2版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该版较第1版新增内容4篇,插图亦由原来的140幅增至321幅。该书系我国第一部研究西方戏剧形式的系列论文集。作者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根底,论述了西方演剧的历史概貌,对于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剧形式的演变,各流派的艺术特点,有代表性的舞台美术家的创作等都有专文论述。史料丰富翔实,理论性、知识性并重是其两大优点。

    2002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史渊源

    陈世雄

    <正> 一、全面、正确地理解“体系” 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不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出现了对体系的片面理解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某些论述被误解,体系的本来面目被歪曲,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忽略。在体系的跨文化传播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2002年03期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观演距离的消长与审美空间的重组——略论20世纪西方三大戏剧家的戏剧观

    阎立峰

    <正> 一、概念的提出 要在20世纪如此杂多的戏剧思潮(运动)中寻求某种统一性的确不是易事。不过,假如我们不那么过于雄心且自负,而是仅仅试图找到一个角度或“窗口”,就象“第四堵墙”理论所要求观众的那样,来窥视一下各派戏剧家们在“理论彩排”过程中的某一“人生片段”,肯定也收获不小。就我而言,这一“偷看”的“视域”聚焦于剧场内观众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审美距离,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剧场空间的审美构建,其所显现出的共时性互动与历时性演进态势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戏剧倒也颇有管窥之效。

    2002年03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意会汤清远,言传李笠翁——关于古典戏曲创作论的思考

    安葵

    <正> 2000年是汤显祖诞辰450周年,戏曲界曾举行隆重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由是想到2001年是李渔诞辰390周年。这两位都是在中国戏剧史上不会泯灭的戏剧家,但对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却有悬殊的评价。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被认为是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笔,“因此,汤显祖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位文化巨人”。①但他在戏曲理论方面,因为没有系统著作留下,所以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而李渔呢,也有“十种曲”传世,李渔自己说,他的《风筝误》

    2002年03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简讯

    <正> 5月10日,来沪为上海歌剧院执导歌剧《蝴蝶夫人》的英国皇家歌剧院著名导演帕特里克·扬,在我院校本部为我院师生作

    2002年03期 70-79+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论元杂剧模糊性美学特色

    成敏

    <正> 一、模糊性美学特色在元杂剧中的存在形式 虽然由于隔着漫长的时光河流,我们无法精确地知道杂剧在当时的上演情况;辗转流传下来的戏剧文本,有些经过窜改加工,有些宾白不全、唱词缺失。但是模糊性作为一种朦胧不可指而又潜在流荡着的美学特点,在元杂剧朦胧复杂的人物形象、跌宕跳跃的故事情节、变幻的时空中,在四折一本的叙事体制与内容的散漫随意、强烈抒情性之间的微妙张力中,在内外交

    2002年03期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一部独树一帜的美学著作——评陈多新著《戏曲美学》

    戴平

    <正> 陈多教授在古稀之年完成大作《戏曲美学》,独树一帜,创见迭出,拜读之余,受益甚多。 研究《戏曲美学》,一开头,就碰到一个怎样讲美学的问题。这部著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在方法上不是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摆出专家学者的架势,而是承继了他的先师熊佛西的一贯要求,认清自己是一个“戏子”的身份和大家交流漫谈。他努力把抽象的理论消化为较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内容,全书很少引用外国美学家的大段文字,把美学的专门概念用通俗易

    2002年03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论李健吾话剧创作的心路历程

    黄献文

    <正> 李健吾剧作的研究成果少,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因为他的剧作太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30年代前几乎是清一色的悲剧,30年代以后主要转向喜剧,因此有些文章在李健吾的剧作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上作非常牵强的非此即彼的论争,①我们觉得这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他30年代前后的剧作既非纯粹的喜剧,也不全然是悲剧,而是悲剧中含有喜剧的

    2002年03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现代技巧与传统形式的有机融合——姚一苇剧作的艺术特色

    陈军

    <正> 姚一苇是台湾当代著名剧作家,他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戏剧的熏陶,又受到西方现代思想和现代戏剧的影响,尤其是他本人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追求与实践,使他的剧作在艺术表现上鲜明地呈现出现代技巧与传统形式有机融合的特色。 具体说来,“传统”在姚一苇剧作中有三重意义:一是以古典文学和戏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二是西方古典话剧,主要指从古希腊戏剧到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所形成的话剧传统;三是指五四时期形成的中国现代话剧传统,尤其是借鉴西方古典话剧所形成的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现代”则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剧作,主要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

    2002年03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余上沅及其“国剧运动”

    宋宝珍

    <正> 余上沅,是一位曾经被中国现代理论批评史所忽略了的人物;作为理论批评家,他以其戏剧观念和主张,为中国的戏剧理论批评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20年代,他提出了关于建立民族戏剧的思想,即其所倡导的“国剧运动”思想,尽管在当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受到误解和曲解,但在今天看来,仍有再思索和再总结的必要。

    2002年03期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动态·信息

    <正>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界 《新华文摘》(2002年第3期)刊登王富仁文章,题为《论当代中国文化界》。文章指出,要能够更精确地感受和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曲线,必须对中国文化界的亚结构体的特征和作用有较明确的意识。王文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分析了中国文化界,这就是下列五个亚文化界:跨国文化界、京(北京)海(上海)

    2002年03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表演系99级(大专)毕业公演剧目

    范益松 ,徐肖锋 ,谷亦安 ,秦文宝

    2002年03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