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 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而作

    田本相;

    在曹禺苦闷灵魂的深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对自由的渴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极为锐敏的抑压感上。他把抑压的对象比喻为"黑暗的坑"、"残酷的井"。由此而升华为形而上的残酷的宇宙感。从而使曹禺具有那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他更十分深刻地感到现代的抑压,"光怪陆离的社会"里的种种可怖的人事,在折磨着他,在拷问着他。"日出"就是这种现代抑压的产物。在这点上,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史上的地位,颇像西欧文学史上的波特莱尔,最早地举起审美现代性的旗帜。

    2010年06期 No.158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曹禺研究有无审美疲劳?——兼论“说不尽的曹禺”

    曹树钧;

    曹禺研究是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但仍有不少需要深入开掘的处女地。文本研究、生平研究需要全面、深入展开;曹禺创作心理研究、演出研究方兴未艾;还有不少领域基本上尚未涉及,需要进一步开拓。这是"说不尽的曹禺"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要拨乱反正,倡导实证的、注重调查研究的扎实学风。

    2010年06期 No.158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第二十四届田汉戏剧奖在江西举行

    2010年06期 No.15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创造自由的照明空间”专家座谈会在我院举行

    伊天夫;

    2010年06期 No.15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论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表演技艺的培养

    陈军;方舟;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演出史上,曹禺戏剧在培养演员、增进演艺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考察曹禺戏剧对当代杰出剧院北京人艺表演技艺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塑造的错综性、人物表演的内向性、演员对自身情感的控制、表演技能的磨砺与艺术修养的提高等,北京人艺表演技艺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曹禺在内的文学大师的抚育。

    2010年06期 No.158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汤显祖的贬谪之旅与戏曲创作

    周育德;

    汤显祖岭南贬谪之旅所获得的观感和人生体验对他的戏曲创作关系重大。汤显祖在罗浮山、广州、澳门和海南岛的生动见闻,可以在《牡丹亭》和《邯郸梦记》的多处重要细节中得到印证。可以推想这两部传奇最初的写作动因始自贬谪岭南时期,至少在构思与命笔的过程中唤醒和调动了岭南之旅所留下的生动的记忆。

    2010年06期 No.158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人生观

    叶长海;

    "临川四梦",特别是后三梦,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与态度。《牡丹亭》透露出作者的亡女之痛,深情地表达了他对青年女子青春生命与爱情幸福的关怀。写作后二梦,是在弃官家居之后,作者由于对现实的彻底失望,遂表现出与现实人世的决绝之念和"人生如梦"的感叹。在"四梦"中,始终幻想有一种超凡的力量主宰或救助人生。从《紫钗记》到《牡丹亭》再到"二梦",这种力量由人间的走向超人间的,由现实的变为神秘的、虚幻的。这从另一面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世的失望与无奈。从作者的看破红尘中,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

    2010年06期 No.158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本期编后

    2010年06期 No.158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牡丹亭》中的皮格马利翁祈求

    王云;

    原创的"皮格马利翁祈求"为何在古罗马之后的西方几乎消失殆尽,而在唐朝及其以后的中国却遍地开花?换言之,借助超自然力量导致的或者以非生活逻辑呈现的有情人结成眷属或重新团聚为何在中国古代故事性艺术作品中层出不穷?结合《牡丹亭》这一典型文本,本文从中西婚姻自由程度的差异和中西艺术理论的差异这两个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

    2010年06期 No.158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论舞台有机交流教学之要领

    陈明正;

    演员的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而这一行动必须是有机的行动,而舞台有机交流是有机行动的核心。有机交流的完成,需要所有的元素都参加。学习有机交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即兴练习、小品的训练,而且在进入剧本、进行角色创造时,仍然要保持即兴适应和有机交流,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010年06期 No.158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去除“倾听”的障碍

    田多多;

    "倾听"是戏剧表演中获得有机交流的关键。表演中的倾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演员接受五感信息,通过内心产生藉以驱动反动作的体验的过程。五感信息是演员产生体验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五觉对于世界的感知。要获得/找回表演交流中的倾听能力,需要去除蒙蔽五感和内心的"听障"。自我意识、日常生活中过度的感官刺激和只专注于预想的对象的习惯是蒙蔽五感的障碍;刻意地"创造"体验和"再生"体验,是阻碍内心自然地产生体验的障碍。

    2010年06期 No.158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与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的访谈

    何成洲;

    2010年06期 No.158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梆子莎士比亚:改编《威尼斯商人》为《约/束》

    彭镜禧;项红莉;

    各个时代、各个地区以不同形式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他的全球化颇得益于其本土化,因为"莎士比亚永远只是我们当下对他的理解"。莎士比亚与豫剧之间相互丰富、相互制约。本文主要介绍改编《威尼斯商人》为豫剧本《约/束》过程中莎剧同中国传统戏曲之间的约与束。讨论的内容包括情节删减,文化背景与文字转换、人物塑造等。

    2010年06期 No.158 92-9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

    孙惠柱;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常受到质疑,源于中西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新加坡《高加索灰阑记》的实验说明,面对观众非写实的表演未必意味着间离,戏曲的写意表演能营造出诗意的舞台幻觉,反更容易和观众拉近距离,实现"连接效果"。跨文化戏剧是对源文化的变形,这个亚洲的《高加索灰阑记》还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最初的源文化。这一跨文化实验还说明,对于那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论问题,如果通过实践来检验,就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2010年06期 No.158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2010年《戏剧艺术》总目录

    <正>~~

    2010年06期 No.158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