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栏

  • 李健吾

    <正>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戏剧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抗日期间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骨干人员。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2013年03期 No.17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跨文化戏剧

  • “移步不换形”:《血手记》和《欲望城国》的迥异“移步”

    李小林;

    昆剧《血手记》和京剧《欲望城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戏剧的成功案例。然而,两剧的艺术呈现是迥异的。本文首先对于梅兰芳提出的"移步"和"换形"概念做了辨析;其次对两剧的表演文本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最后探讨两剧迥异"移步"所反映的不同的创作方法、主客关系及其所涉及的中国戏曲"移步不换形"的艺术原则问题。两剧迥异"移步"是"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主动vs被动"/"主动vs客动"、"移小步"/"移大步"。戏曲的移步是必然,但戏曲的"形"永远是移步的标尺。

    2013年03期 No.172 4-1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 梦的建构与解析——《黄粱梦》和《盗梦空间》之比较

    郑尚宪;李嘉琪;

    元杂剧《黄粱梦》和美国好莱坞影片《盗梦空间》都运用植梦的手法,创造出一个虚实相间、真假参半的梦境,最后都成功地改变了被植梦者的意念和行为。然而二者在植梦过程中所依据的逻辑思想、植梦手法和工具、展现梦境的状态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折射出不同时代、地域、文化对剧作者的影响及其在人物心理状态的把握、情节结构的安排、对现实世界看法方面的不同。

    2013年03期 No.172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访美演出

    周云龙;

    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西方戏剧观念强烈冲击的年代,梅兰芳担负着对京剧艺术价值确认的责任意识访美演出,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与美国各界的热烈赞誉不同,中国知识界对该文化事件反应相当冷漠。在全球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对该事件进行知识社会学的考查,可以看到西方人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寄托了其乌托邦想象。西方人在梅兰芳的演出中看到的是西方古老的戏剧传统,其间暗隐着一个文化价值转换的运作过程。我们固然不能忽视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对于西方先锋戏剧实验的启示意义,但真正值得借鉴的是西方人的文化自省意识。

    2013年03期 No.172 27-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中国戏曲史论

  • 跳灵官、净台咒及清宫演剧的开场仪式

    熊静;

    "跳灵官"和"净台咒"是清宫演剧开场仪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跳灵官"中的灵官形象是在道教传说王灵官的人物基础上,综合了"王善"和"王恶"的形象而成的。"跳灵官"和"净台咒"并非一定要同时进行,"跳灵官"常在正戏演出开始前,而"净台咒"则穿插在演出中进行,但二者与正式演出之间均无内容上的关联,是独立于演出之外的仪式性表演。

    2013年03期 No.172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论明清传奇的“双线”叙事——以李渔“十种曲”为例

    刘艳卉;

    "双线"向来被认为是明清传奇的一种典型结构。从明清传奇的创作实际来看,"双线"并不仅意味着只有两条情节线索,笔者将其视为是明清传奇惯用的一种叙事策略,并具体分析出人物引领情节线索、注意叙事上的"双向"交待和按时间顺序叙事等三个特征。以上三者是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它具有适应场上演出、拓展叙事时空、便于容纳纷繁复杂的情节等多重优势,但也造成了叙事拖沓、冗余。

    2013年03期 No.172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明清戏曲目录视野中的戏曲文本传播

    王瑜瑜;

    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戏曲专科目录、官修藏书目、私人藏书目录,这些目录著录了数量可观的戏曲作品名目,部分目录还保留了戏曲作品文本的作者、版本状况,为认识古代戏曲文本传播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对这些著录的综合考察,结合目录编撰者的藏书活动与书籍生产、销售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古代戏曲文本传播过程中的版本形态及其收藏、辗转流传的情况,对全面把握古代戏曲传播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2013年03期 No.17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从咏剧诗看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接受

    陈仕国;

    《桃花扇》横空而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歌形式,对《桃花扇》或点评,或记录观演活动,或感时抒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些咏剧诗不仅有助于勾勒出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批评接受轮廓,且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段接受《桃花扇》的心态和审美取向。

    2013年03期 No.172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中国话剧史论

  • 从乐剧《西施》看左右翼剧人的一场论争——兼论乐剧与新歌剧之关系

    向阳;

    上海剧院是国民政府"半官办"剧团,最初以培养乐剧人才为主,乐剧《西施》则为上海剧院推出的一个重头戏,在音乐、舞踊及戏剧形式上高出其时一般新歌剧一筹,初具音乐剧的雏形,在今日看来仍不失探索价值。然而左翼剧人因意识形态与题材问题而批评之,直接导致了乐剧创作的中止、改变了该院的命运。乐剧亦被排斥在新歌剧运动之外。这是国民政府所推行的戏剧运动与左翼戏剧运动的一次正面交锋的结果。此剧的题材、形式等不但充分说明了左右翼剧人戏剧观念的分歧性,且显示了他们在戏剧功用等方面的相似性。

    2013年03期 No.172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袁牧之早期戏剧活动初探

    杨新宇;

    袁牧之是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发展,他在剧坛奠定表演艺术家的地位始于辛酉剧社时期,但每一个天才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袁牧之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他童年时代的家庭演剧和学生时代的学校演剧给了他最初的艺术训练,同时,学校演讲也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表演基础。

    2013年03期 No.172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矫枉过正: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看中国早期话剧商业化纷争

    沈后庆;张默瀚;

    商业化纷争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保证艺术品位的同时,取得最大化的票房收入,始终是中国剧人两难的选择。"甲寅中兴"后的衰败,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商业的罪恶,关于文明戏前途的大讨论是五四前戏剧批评界最大的声音。但利益的诱惑还是让刚刚进入到现代征程的中国话剧早早走上了职业化之路。不过,《华伦夫人之职业》一炮未响,中国戏剧职业化的梦想便破灭了。之后,剧人们在反思中开始了"爱美的戏剧"的实践。矫枉过正,"爱美的戏剧"虽一时风行,然而粗糙、业余的舞台实践还是受到批评家较多指责。

    2013年03期 No.172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戏剧影视文化

  • 主流大片的政治叙事、社会议题及其国家形象构建

    陈林侠;

    新世纪以来,在前所未有地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后形成了主流大片这一新类型,不仅在生产模式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明显不同。主流大片在政治叙事上过于依赖"数星星"的娱乐主题,导致政治仪式的弱化,很难阐释政府所提倡的政治观念及其价值。我们认为,主流大片的高票房与自身的艺术性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能否有效设置社会议题,引起大众的参与。构建国家形象绝非国内单一维度,更带有国际政治的视野。主流大片应当从国内/当下社会与国际/政治实践的两个维度上,设置吸引国际关注、大众参与的政治议题。

    2013年03期 No.172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戏剧化元素在电视真人秀中的嫁接

    包磊;

    "真人秀"泛指由电视节目制作者制定规则,由社会成员以普通人身份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从而获得商业性收益的电视节目。它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体系完善,社会制度进步的产物。优秀的真人秀节目需要具备情境合理、冲突激化、记录真实、竞赛规则缜密公正等特性,而这些特性的展开,充满着"戏剧化"元素的运用。可以说,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作为古老艺术的戏剧重新嫁接生长的新平台,而戏剧元素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灵魂。

    2013年03期 No.17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实验创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