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舞台风云录(三)

中国戏曲研究

  • 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上篇)——以梅兰芳1919年、1924年访日演出为个案

    邹元江;

    梅兰芳曾三次(1919年、1924年、1956年)访问日本演出。1919年、1924年访日演出纯粹是极为正常的名角儿与名票儿、戏班与剧场(堂会)之间的商业演出活动,而1956年的访日演出则更多地带有民间政治使命的色彩。从中日戏剧的互动、比较、交集的视角看,梅兰芳前两次的访日演出所凸显出来的日本演艺界和学界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也有明显的前后差异,即由最初观众对京剧表演的陌生、惊讶,到渐渐开始欣赏,并在与日本戏剧加以比较的过程中,由误读到明晰地要求梅兰芳回归传统,由此,逐步显现出对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

    2014年03期 No.178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多维视野下的戏曲形体:以盖派形体为例

    王新新;

    戏曲形体是一种"虚的实体",它取之于生活与自然的形,从"鹰展翅"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表演者运用简化的形体、变形的处理、暗示的手法,努力表达内心与外物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生成戏曲意象,取得以简驭繁、以形显意、"似又不似"、主客相悦的艺术效果。同构、简化和暗示三条原则决定了形体动作编排的规则。假如能处理好动作与生活、个性化与美化的关系,就能形成一种表演的活力。盖老由"美"显"文"的表演追求,暗含了形体之"形"的"应然"要求。

    2014年03期 No.178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20世纪昆曲唱腔研究三论

    朱夏君;

    昆曲唱腔在明清两代始终为研究之重心之一。20世纪以来,昆曲清唱之风日益兴盛,曲社林立,曲家辈出,昆曲演唱的技巧较之明清有了长足的进展,字面功夫愈益讲究,腔格愈益细腻多样。同时,清曲与剧曲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交融。其中,尤以三端最为引人注目:一是吴梅等关于唱腔的"学者化研究";二是以《天韵杂谈》中的《昆曲唱法》为代表的"实践性"的唱腔研究;三是带有集成意义的"俞派唱腔"。总结过去一个世纪昆曲演唱中重要的观点与实践成就,能为今人研究与发扬昆曲唱腔的传统提供借鉴。

    2014年03期 No.178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早期乐户若干问题考

    黎国韬;

    乐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戏剧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考察这一群体的早期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一,乐户制度的正式出现是在北魏迁邺以后的东魏时期,而不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北魏,但北魏的杂户制度对其出现则有一定影响。其二,汉魏以来的乐家、音家、倡家和乐户虽有明显区别,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为找寻乐户的渊源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其三,北朝以至隋唐,全国性的乐户中心屡有转移,尤以邺都、长安、洛阳最为重要,而山西成为乐户中心则是在北宋以后。

    2014年03期 No.178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姚雏戏曲的史实时事与感慨寄托

    左鹏军;

    作为中国近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戏曲家,姚鹓雏的戏曲创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书写,寄予了明确的政治意识和人生感慨;一是当时人物事件的记述,表现出对于政治事变与国家局势的关切忧患。在以描述历史人物与故事、记述当时人物和事件的创作经历中,姚鹓雏的戏曲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述史纪事与寄托情志相结合的特征,从而使之获得了多样的思想阐析向度和深广的艺术创造空间,也获得了相当突出的戏曲史和文学史意义。

    2014年03期 No.178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从杜牧的重塑看元明清戏曲的审美取向

    苏铁生;

    现存元明清演述杜牧故事的戏曲有六部全本。元明清戏曲对杜牧故事的改写有如下特点:一是对杜牧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有较大的增删改易。二是为激活观众的"期待视野",元明清戏曲中的杜牧被重塑成一个或酒病诗魔,或智略超凡,或品行低劣,或滑稽可笑的艺术形象。三是借杜牧形象的重塑宣泄元代和清代士夫文人怀才不遇及玩世之情怀,宣泄清代士夫文人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愿望,宣泄清代士夫文人的沦落境遇及愤世之情怀,或借以召唤观众一同参与娱乐消闲。

    2014年03期 No.17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中国话剧史论

  • 再论春柳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位置——兼谈中国话剧的开端是否为春柳社

    濑戸宏;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话剧的开端是春柳社。这几年一些中国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该文讨论春柳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位置,同时也讨论中国话剧的开端问题。笔者考证"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的开端"这个说法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了。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的开端的理由是:1.春柳社演出获得很大成功;2.春柳社演出影响很大,迅速传到了中国国内;3.春柳社培养了话剧运动骨干人物;4.春柳社在日本受了新派剧、文艺协会双重影响,接近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态;5.用国语(普通话)演出。笔者还讨论如何认识清末学生演剧等一些问题。

    2014年03期 No.178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始末考

    向阳;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建设现代戏剧"的要求而生,聘新文化健将为校董,培养现代演剧人才,创建新型戏剧学校体制,迈出了戏剧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因师资匮乏,校长蒲伯英任陈大悲为主将。陈大悲力推男女合演、树立现代剧场观,但因受原来演剧习性束缚,致使演剧形式介乎文明戏与现代戏剧之间,尚属"过渡"形态,导致学生不满,夹杂着陈的个人恋爱事件及校务管理的失败,酿成了廿六名学生倒陈风潮。现代戏剧界正酝酿着变革,陈西滢、徐志摩对陈大悲的批评,既是文学界分门别户的开端,也是现代戏剧界排除异己、重新现代化的标志。在内外夹攻之下,剧专倒闭。

    2014年03期 No.178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上戏现象(二)

  • 蔡国强的戏剧性空间

    徐明德;

    <正>在"上戏现象"这个艺术家系列中,蔡国强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位。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艺术开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但从严格意义上说,80年代中国艺术思潮的变化和发展于欧美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在向西方过去一百多年的现代美术进行学习和借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2014年03期 No.178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当代戏剧论坛

  • 论刘锦云戏剧话语场域的美学流变

    蔡明宏;

    曾创作名噪一时《狗儿爷涅槃》的刘锦云在21世纪的剧坛中,风格由凝重至轻灵、由悲郁至戏谑的嬗变,充分反映了一代戏剧名家摆脱历史因袭的重负、政治话语的激烈、纯艺术倾向的艰深,走向轻盈、通俗的一种趋向。"内纠"与"外扩"构筑出的戏剧话语场域让位于"稀释"年代的长袖善舞,浓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批判意识悄然移位于对戏剧原生态的终极关怀,这一美学流变彰显着锦云在新世纪多元化的戏剧生态中的笃定和挚诚,以及对戏剧艺术精神困境的扬弃和省思。

    2014年03期 No.178 76-8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如梦之梦》:对现代人生命的佛法关怀

    胡明华;

    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是一部从佛法角度对现代人的生命状态及其困境进行观照和反思的剧作。它以"听濒亡者讲故事"的方式,在以五号病人和顾香兰为主体的故事讲述中,形象揭示了佛法中的死亡观与生命苦乐观;并且,它还以更高层次的"自他交换"的佛教修行方式,从五号病人的因缘果报关系的反照中,为现代人指出了完全消除痛苦,带来真正快乐的行为方向。

    2014年03期 No.178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影视艺术研究

  • 成吉思汗银幕形象塑造问题探讨

    张仲年;

    成吉思汗是彪炳史册的世界英雄,他的故事频频被各国电影艺术家搬演在银幕上。但由于创作者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成吉思汗银幕形象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本文就四部不同国家拍摄的影片来研究成吉思汗银幕形象塑造的得失,并以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成吉思汗银幕形象的塑造提出建议,期盼创造出更加真实、更具艺术魅力的成吉思汗银幕形象。

    2014年03期 No.178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蒙古族导演的电影创作

    金丹元;游溪;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导演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大多反映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草原文化造成冲击的主题,并且利用个人主体言说代替宏大历史叙述中的现实叙事与影像手段,在坚守民族人文性的同时,兼顾商业性的发展策略,建构起新的神话与崇高意象。因此,分析解读这些现实叙事与影像重构,对于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014年03期 No.17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表导演艺术研究

  • “舞台腔”的摆脱与戏剧表演元素的渗透——镜头微相表演的纪实化与性格化

    张晓明;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两者的体现不尽相同。这缘于镜头微相表演的独特表演创造技法。作为以舞台训练为表演基础的学生,在摄影机镜头前的手足无措则更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影视表演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以摄影机镜头为媒介的微相表演的纪实特征基础之上的。其中所须摆脱的是演员在训练过程中所一贯倡导的舞台感,而这种逐渐形成的舞台表演意识,主要表现在舞台语言与肢体的表达方式上。我们所以称之"舞台腔",是因为它与镜头前的表演美学有所区别,它违背了微相表演的纪实原则,是影视表演中务必纠正的一种表演意识。而同时,戏剧表演的创作方法、表演训练中的诸多元素,又是演员在镜头前创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尤其在人物性格化的创造过程中,戏剧表演元素无不渗透其中。

    2014年03期 No.178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当众得意”演剧观和舞台时空意境的延展——对民族化表导演艺术的几点思考

    杨关兴;

    本文以表导演艺术的三种"出发"为切入点,回顾斯坦尼体系的"当众孤独",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传授的表演教学"无实物练习",根据中国戏曲艺术的精萃,提出了"当众得意"的演剧观和"虚拟动作"教学法,增强学生对虚拟性、假定性的认识,引发学生对表导演人物结构与时空意境艺术进行思考与探索。

    2014年03期 No.178 114-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书评

  • 审美自由度的提升——夏写时民族戏剧观研究的一个侧面

    沈炜元;

    夏写时认为我国民族戏剧观是在寓言性传统之下的综合性、传神性与抒情性。寓言性表现为创作过程中戏剧家不受生活外在逻辑的约束。传神性指剧作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演剧中演员可"参以己意",在角色创造中获得"离形得似"的艺术效果。抒情性指创作中可借人物之口,抒剧作家自我之情。这些,使中国戏剧家的审美自由度得以充分提升。

    2014年03期 No.178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1.《戏剧艺术》是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艺术类学术期刊,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平台来源期刊,并被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JFD)收录。以上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全文,并可通过网络或电子载体形式发行、传播和展示,所涉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上述声明。2.本刊在一年两期"外国戏剧"上登载的外国剧作译本,仅供学术研究之用。任何演

    2014年03期 No.178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