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话剧回顾(三)

“新潮演剧”研究专题

  • 清末社会表演与新潮演剧关系研究

    袁国兴;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与清中叶以降逐渐涌起的中国文化史上第二次演剧高峰出现有直接关系。演剧的舆情争议指向、市场化演剧机制的形成、跨界表演时尚等,直接催促了新潮演剧的兴起。新潮演剧接纳了新的演剧意识,探寻了趋时的表演经验,使其成为了探索中国近现代戏剧意识蜕变的绝佳鹄的。

    2016年03期 No.191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新潮演剧与杂糅

    刘思远;

    本文综合运用霍米·巴巴和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杂糅理论以及殖民地摩登和杂糅周期学说,从杂糅的角度探讨清末民初新潮演剧。考察重点包括:新潮演剧与全球殖民主义进程,新潮演剧与其"多亲"的关系,新潮演剧的杂糅过程,新潮演剧的文本、翻译和表演杂糅性,以及这些杂糅性对话剧起源叙事和话剧史研究的影响。

    2016年03期 No.19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性别表演:新潮演剧中的男扮女装

    胡志毅;

    论文从性别神话、卡米拉·帕格丽亚"性面具"和荣格的"两性同体"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来研究新潮演剧中男扮女装。具体论述了李叔同、欧阳予倩、马绛士的男扮女装,追溯了中国古代和日本新派剧性别表演的渊源,进而分析洪深废除"男扮女装"的"社会政治意义"。同时指出在洪深之后,男扮女装并没有"寿终正寝"。

    2016年03期 No.191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中国话剧研究

  • “西潮东渐”与“守正创新”——对近十年外国戏剧引进潮的思考

    徐健;

    近十年,外国戏剧来华演出的数量逐年增多,规模日益壮大,渐成潮流之势。这些演出不仅让国内戏剧从业者、观众看到了国外戏剧实践的最新成果、探索高度,拓展了他们的审美视野和艺术观念,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具有"现象级"意味的文化景观。不同于新时期之初的戏剧"西潮",此次外国戏剧引进潮的出现呼应了中国当代话剧发展的现实诉求,在引进方式、引进主体、社会影响上,体现了中外戏剧交流的新特点、新趋势;同时,也从舞台表演、戏剧生态、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中国话剧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2016年03期 No.191 3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文化危机与人性困局——邹静之话剧作品的人文解读

    罗馨儿;

    编剧邹静之的话剧剧作中,作者特质和文脉风格与他的其他文体的作品是一脉相承、互为映衬的,整体上都是在描绘着处于后现代文化力场里的传统文化形态。本文以邹静之作者身份特点中的"文化"与"人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邹静之的四部话剧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在主题层面的危机与重建、在人物形象层面的欲望与行为、在文学性层面的结构手法与感悟哲思,解读邹静之剧作文本中内在一致的特有内涵,以及它们在当代戏剧舞台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2016年03期 No.191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独异个人”与“庸众”的恋情——《恋爱的犀牛》的“刻奇先锋主义”

    梁艳;

    孟京辉一向以先锋艺术著称,"先锋"就意味着"探索""独异""个人"。但是,他的《恋爱的犀牛》问世以后,却不断地受到了质疑:这到底还算不算是先锋艺术,是不是实验戏剧?因为它居然那么被观众追捧、十几年连续在舞台上演,分明已经是一种"商业性"的代表,这还有"先锋性"可言吗?其实,在艺术上孟京辉不断将先锋性用更加有意味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恋爱的犀牛》的故事类型虽然是最"大众"的爱情故事,但是表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爱情,更多的是人的生命的欠缺和追寻。在这里,商业趣味不但没有代替了艺术性,反而帮助他发展和超越了早期创作的先锋意识。这是一种"刻奇先锋主义",是一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恋情。

    2016年03期 No.191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中国戏曲研究

  • 论析黄媛介评《意中缘》传奇

    王馨蔓;

    李渔的《意中缘》传奇写成之后,一位女读者黄媛介为之作序并加以评点。其评点以"情文兼妙"四字点睛,艺术角度上的理解集中于剧作曲白文词语言生动处、情节关目有趣处、人物形象刻画精彩处,其中尤以指出剧作人物的命运安排依其性格而定的创作规律为上;人生角度的解读则结合自己阅读时的心理体验和亲身经历观照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代表了女性读者在戏曲接受与戏曲批评上的独特视角与标准。这些简短精炼的评语系作者李渔、剧中人林天素与杨云友、读者黄媛介于一线,统戏剧作品、批评接受于一体,成为了明清戏曲批评的重要组成。

    2016年03期 No.19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徐大椿的度曲字面口法论

    李昂;

    徐大椿的度曲理论是以口法论为核心的。他的度曲口法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关于字面的口法和关于行腔的口法两大方面。字面口法着眼于如何通过运用准确的口法把一个字的字音唱得清晰准确。字面口法由出声口法、转声口法、收声口法组成。他指出字面口法要抓住和贯彻五音四呼这一关键,出声阶段要做到发声位置和口形方面的清晰准确,在转声阶段要做到口形守之不失,而在收声阶段要加意扣住,正确归韵。

    2016年03期 No.191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永昆曲牌与明清曲谱——以《琵琶记·吃糠》为例

    王志毅;

    据文献记载,温州在明代就已经与昆山曲家有过联系,至少在清代已有昆腔戏班演出。虽然,永昆有史以来无任何曲谱流传,但不能否认永昆与明清昆腔之间的渊源。永昆在声腔方面,因受地方文化生态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但始终不能割舍与曲牌体戏曲的历史传统。昆腔系统的剧种都有其"母核"般的同一性,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永昆作为中国昆腔的一个分支剧种,与其他昆剧同属南曲系统,其间有太多的亲缘关系。明清是昆腔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昆所用剧目、曲牌与宫调与明清曲谱一脉相传,这种同一性将是永昆曲牌考源的重要依据。

    2016年03期 No.191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跨文化戏剧研究

  • 八木泽元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

    刘蕊;

    八木泽元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国戏曲研究者。他的博士论文《明代剧作家研究》(1959),以内阁文库所藏明人文集为中心收集材料,较为全面地考述了八位明代重要剧作家的生平,在明代剧作家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并以此确立他在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为中国学者所熟知。此外,八木泽元所著单篇文章在其逝后集结为论文集《霞城之春》,尚未引起中国学者关注。是集汇总了前书之外的与中国文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披露新发现的戏曲文献,考述作家生平,亦颇多创获。如书中《明代藩王剧作家朱宪》一文,即更正前人著录之误,值得关注。

    2016年03期 No.19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论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的域外语境特色

    曹莉;

    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一直受到较高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域外汉学研究成果,青木在地理环境论影响下采用南北框架史述模式;在西方戏剧观念影响下重视情节结构、关注剧场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受近代日本学术潮流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近代日本文化语境特色。充分了解这一点,对青木正儿中国戏曲研究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着重要意义。

    2016年03期 No.191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朝鲜时代的《西厢记》接受与批评

    赵春宁;

    传入朝鲜的中国戏曲文献中,《西厢记》是版本、译本及评论最多的一种,影响力非一般戏曲可比。文本阅读是朝鲜接受《西厢记》的唯一途径。文人士大夫嗜读《西厢记》,为之痴迷、魂销之余,还对其进行赏评,金圣叹"奇书""妙文""才子书"的评判,得到了朝鲜文人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朝鲜文人士大夫对"诲淫"的《西厢记》,包括对金圣叹及其评点进行批评、诋毁。此外,朝鲜文人还对《西厢记》的作者和结尾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与中国的《西厢记》接受与批评既存在着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2016年03期 No.191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戏剧与媒介研究

  • 民国年间上海京剧唱片概论

    赵炳翔;

    19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传入我国。20世纪初,西方唱片公司主动开拓中国市场,英国留声机、胜利、百代等著名唱片公司纷纷来华录音,并成立跨国公司,以实现产业"本土化",从而谋求丰厚的商业利益。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迅速成为了中国唱片业的发源地,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唱片产业链。京剧艺术在唱片业的发展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传播更加广泛,演唱水准明显提高,流派唱腔得以传承。目前,民国年间的京剧老唱片作为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亟待保护、整理、采录与开发。

    2016年03期 No.191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早期杭剧沪上演出史考察——以《申报》与《大世界报》为据

    陈漪;

    杭剧作为杭州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曲折绵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本文以《申报》和《大世界报》为依据,在民国上海戏剧文化生态大背景下,考察20世纪20—40年代杭剧在上海演出的历史,力图勾勒出早期杭剧沪上演出的历史原貌,厘清杭剧发展脉络,明确杭剧艺术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支持。

    2016年03期 No.191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学术评论

  • 在碰撞与交汇中提升——2015国际艺术管理(上海)论坛暨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理论述评

    黄昌勇;田川流;

    跨文化语境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人们对当代文化的一种认知。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意在推动国家、民族、地域之间艺术管理理念的相互理解与衔接,建立既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艺术管理学既拥有与一些相近学科类同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形成自身独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均是艺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应强化艺术管理学科的学理性研究,重视该学科的交叉性、互融性、多层次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应积极应对艺术管理的当代命题,不仅重视宏观层面的各种问题,更要重视微观层面诸多问题的研讨。

    2016年03期 No.191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上戏现象(九)

  • 学做设计要走心——周本义教授的舞美设计心得

    伊天夫;

    <正>从1950年到剧专学艺开始直至今天,我的从艺生涯已有六十多年了。学做设计,大大小小,据自己的不完全统计,应该已经完成了一百八十多份作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完成这么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有好多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在总结。在学做设计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走心"两字放在诸多问题的首位,对此,我有着切身体会。舞台设计是二度创作,其构思的源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剧本,二是导演要求,但这两点都会给舞台设计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与被动性。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应该从构思的源头起就要走心。

    2016年03期 No.191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