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理论与批评

  • 欧美戏剧研究的两个转型——兼论中国剧场文化学的建构

    孙惠柱;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戏剧学界出现了两个转型:一是广为流传的所谓弃剧本重导表演的“导表演转型”;二是以《剧场文化史》为代表的从艺术评析转向文化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社会学转型。前者并非西方戏剧本身的转型,而只是部分著名学者研究兴趣的转型,但被国内学界当成事实转型而过度推介,致使戏剧理论与大多数戏剧人及受众的剧场实践脱节。后者强调将剧场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重视物理形态、制度构架与文化功能,尤其看重受众在戏剧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剧场总体上不是精英主导的艺术空间,而是大众参与及社会共享、共议的重要场域。以此为基础构建“剧场文化学”,有助于矫正当前精英理论脱离大众实践、忽视观众体验的倾向,为中国戏剧研究体系的重构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现实支撑。

    2025年05期 No.247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身体、语言与动物实在性:“物转向”思潮下的剧场新趋势

    计敏;

    在“物转向”思潮与演剧观念嬗变的合力作用下,当代剧场不断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观念,挑战传统戏剧中轻视物性的习惯思维:在单纯作为符号的身体和经由训练获得能量的身体之外,当下剧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本真的身体,即身体以本来面目呈现在剧场中。本真的身体呼应了当下“物转向”思潮中对主体性、认识论等观念的拒绝,也是呈现剧场物性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以前不受重视的物性又被重新植入到了语言中,语言不再服务于叙事、表意,在褪去一定程度的符号性后获得了质感,由此更深层地强化了身体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直接出场已经有挣脱消费符号与文化符号宰制的趋向,人与动物关系的呈现,从互为凝视、互为镜像,直至共同生成,剧场由此重构为所有生命平等展演的空间。这种转型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极端情况,人们在接受时应该予以宽容。

    2025年05期 No.247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中国戏曲研究

  • 神庙剧场新论

    车文明;

    神庙剧场是指在神庙里建立戏台,并有观剧场地的场所。它是历史悠久、从未中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中国古代剧场。此前,学界对神庙剧场多有研究,但基本集中在剧场建筑、神灵考述、祭祀礼仪、运行机制、演出习俗、剧种类别以及庙会风俗等方面。神庙剧场除了与其他剧场同样属于观演空间,具有相关空间属性外,还具有其他类型剧场没有的神圣属性,可以达到神人以和的效果,属于神圣空间。相应的,戏台也被圣化,它不仅是演戏的场所,还是包含意义的显圣物,具有神圣的属性。神庙剧场是一种特定的宗教文化场。

    2025年05期 No.247 29-3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曲谱大成》的编撰过程及戏曲史意义

    董诗琪;

    关于《曲谱大成》的编撰时间,旧书皆谓不详。今据清宫档案、文人年谱等资料可知,该谱始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由亲王允祉、允禄主持编撰,具体工作则由顾陈垿、郭元釪等数十位内廷编修人员协力完成。雍正元年(1723),新帝即位,允祉遭夺爵,编谱工作随之中断。乾隆六年(1741),朝廷重修乐书,允禄等人以《曲谱大成》原稿为基础,增补曲例,配以工尺,最终编成《九宫大成》。《曲谱大成》的编撰,是清廷通过重构礼乐制度实施教化的政治举措,折射出戏曲艺术在当时地位的提升。

    2025年05期 No.247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梨园戏舞台装置审美的现代转向

    王艺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梨园戏的舞台装置进入现代转型时期。从十七年时期“以西化中”的现实主义舞美观的确立,到八九十年代对表现主义戏剧的横向借鉴,再到21世纪以来对“空场子”美学传统的转化,现代梨园戏舞台装置的转变显现出鲜明的本体转向的特征。21世纪以来,面对“大制作”的舞美潮流,梨园戏转而复归“小舞台”的美学形态,并借助现代灯光技术进行了有限度的转化。这对于当代戏曲演剧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No.247 51-6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外国戏剧研究

  • 审美与社会:当代苏格兰戏剧的变迁(1970—2020)

    王岚;

    当代苏格兰戏剧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化、政治与美学内涵,享誉国际。20世纪后期是苏格兰戏剧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苏格兰戏剧以男性工人阶级戏剧为主流,麦格拉等剧作家倡导的政治与历史批评亦占据重要地位;80年代,女性剧作家的崛起与多元声音的涌现,为苏格兰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90年代,格雷格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剧作家进一步拓展了苏格兰戏剧的国际化创作视角。进入21世纪,苏格兰国家剧院的成立与2014年独立公投,使门罗等剧作家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与鲜明的政治主张。半个世纪戏剧创作的变迁,映射出当代苏格兰社会在文化、政治、经济、民族身份及心理层面的多重变迁。

    2025年05期 No.247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从非人类到人类世想象——历史主义与当下主义视角下的莎士比亚生态研究

    宋茂儒;

    以生态视角重审经典作家和作品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莎士比亚在生态批评诞生之初就进入批评家的视野。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莎士比亚生态研究已逐渐发展为莎学研究的新维度,并成为当前莎士比亚理论化浪潮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增长点。这一学术转向不仅将生态历史意识与现实生态介入有机融合,形成了历史主义与当下主义相互交织、彼此配合的研究范式,而且展现出三种持续演进的研究趋势:非人类转向的纵深、生态政治维度的拓展与人类世尺度的延伸。生态批评与莎士比亚文学经典的交汇表明,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具有再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环境经验的文本属性,还蕴含着异质多元、挑战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自然观念与环境伦理。这些一度被现代科学和启蒙理性遮蔽的生态智慧,搭建起前现代与现代社会生态对话的桥梁,为当前人们想象、理解与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类世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025年05期 No.247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中国话剧研究

  • 从工具到共生:中国当代话剧作品的身体研究

    孙韵丰;

    戏剧活动,以身体为介,文学剧本中的身体与演员的身体,在表演方法的作用下,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通过观众的感知与想象,生成“戏剧身体”,产生意义。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上的戏剧身体,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呈现出由符号化、工具性向多元化、生成式的特点转变。中国当代剧场更强调身体的物质性,演员的身体在剧场开放的关系中,与角色的身体、文化的身体、技术的身体共生,生成即时的、鲜活的、复杂的戏剧身体,因此成为更珍贵的舞台样本。梳理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当代话剧作品,借身体谈观念,不失为一条探讨当代戏剧本质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2025年05期 No.247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从补遗史料到记忆载体:新见唐小圃剧本《儿童戏剧》八集考论

    李倩倩;

    中国儿童戏剧在20世纪20年代尚处于萌芽诞生期,儿童话剧的创作并未引起文坛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勇于革新探索之人,唐小圃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从历史文献中钩沉发现的唐小圃所著《儿童戏剧》,对中国儿童戏剧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基于西方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此史料,证明补遗不仅是史实增补,更是对记忆霸权的挑战。当文献考据与记忆理论深度对话,戏剧史便从静态“定论”转向动态“战场”。在历史本真与当代阐释的辩证互动中,在西方理论体系的观照之下,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研究可以尝试深度挖掘并拓展开放性的多元向度。

    2025年05期 No.247 10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表导演艺术研究

  • 从《哈姆雷特的云》看巴尔巴“前表现性”理论的“跨”与“隔”

    袁依依;

    《哈姆雷特的云》是尤金尼奥·巴尔巴在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上演的作品。该作品引发了一场争论,观众评价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有人在非语言的身体表达中触摸到戏剧本真,亦有人在演员的嘶吼咆哮中感受到文化隔阂。该剧的观演悖论现象绝非普通的审美分歧或偶然的艺术接受问题。它具有特殊的理论检验意义,直指巴尔巴“前表现性”理论的核心假设。当这一套基于东方戏剧观察而提炼出的“普遍身体原理”反向进入东方文化语境时,其试图超越文化边界的“跨”之雄心,与本土观众认知框架中产生的“隔”之裂隙形成尖锐对峙。“前表现性”理论在当代跨文化戏剧实践中的得与失,为理解巴尔巴戏剧美学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与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05期 No.247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法国“导演”乔埃尔·波默拉的“舞台写作”:背景、理念和方法

    马慧;

    法国导演乔埃尔·波默拉的创作体现了当代舞台的一种独特实践形式——“舞台写作”。此术语描述了一种离不开舞台的戏剧创作方式,其中文本成为整个创作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先于此存在。波默拉与路易·雾霭剧团的实践展现了其美学特质,将戏剧创作界定为依托团队协作的动态过程。相比“集体创作”,它更强调“作者”的不可替代性,使写作如表演般具备“超越”的潜能。尽管其定义具有一定的模糊与争议性,但这一模式在强调协作、打破传统创作结构的同时,重新思考了文本的地位,为当代戏剧带来了形式革新。当然,它也面临文本深度与传播性的削弱、创作过程中对经验的过于依赖、过长的作品实现周期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在持续的实践中反思与改良。

    2025年05期 No.247 131-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瓦赫坦戈夫“剧场性”戏剧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周千愉;

    以对剧场性的反思为中心,瓦赫坦戈夫的戏剧思想经历了“去‘伪’存‘真’的心理现实主义探索阶段(1911—1921)”和“剧场性回归下的幻想现实主义确立阶段(1921—1922)”。“幻想现实主义”这一理论凸显了其将“剧场性”视为戏剧本体论根基的立场。瓦赫坦戈夫对剧场性的思考深受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和梅耶荷德的影响,这促使他在探索剧场本体性时始终注重开掘戏剧文本的文学价值,并为其拓展舞台表达语汇提供了去幻觉化的符号表达范式。同时,他通过“奇异化”方法建构戏剧的剧场性,使剧场性可见、可感、可思。

    2025年05期 No.247 14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戏剧艺术》继续入选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

    <正>日前,《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编辑部接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颁发的正式“收录证书”。依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相关规定,本刊于2025年8月获评CSSCI (2025-2026)来源期刊资格(证书编号:149760C25)。CSSCI作为中国大陆最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每两年重新遴选一次,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其收录的来源期刊被公认为国内最优秀的学术期刊。自1978年创办以来,《戏剧艺术》已成为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权威学术双月刊。

    2025年05期 No.24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上海戏剧学院2022级音乐剧表演专业、舞美系实习剧目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剧照

    <正>剧情梗概由老移民白人社区青年组成的“喷气帮”与新移民波多黎各后裔组成的“鲨鱼帮”势同水火,冲突不断。在一次社区高中校园舞会上,喷气帮前成员托尼与鲨鱼帮首领贝尔纳多的妹妹玛丽亚相遇,二人心里迅速燃起了跨越种族界限的爱情之火。他俩不顾家族与帮派的阻碍,在夜色阳台上相会,悄悄相许、私定终身。但从那夜起,发生的一切,让人难以置信……

    2025年05期 No.247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7K]
  •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 国内首部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剧照

    <正>艺术总监:沈倩导演/视觉指导:戴炜编剧:章楚吟声音设计:房绍卿制作人:黄韵瑾机器人技术总监:李清都机器人设计:周文斌机器人表情动画设计:陈思妍机器人界面动画设计:李天机器人演出支持: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灯光设计:沈倩白子月刘钦诚舞台设计/道具设计:梁跃服装设计:张靖怡音效设计与执行:李剑锋张龄之赵子涵平面设计:赵桐王韩舞台监督:陈羽欣宣传推广:潘筱婉陈天丽武睿彤灯光助理:赵佳乐多媒体影像设计与执行:潘志银金江旭周申申服化执行:陈丽雯机器人研究与控制团队:刘娜赵世海陈凯温昕洪吉胡云馨杨雪任钦泽刘伟烨傅柯婷

    2025年05期 No.247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