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戏剧理论建设·中华戏曲守正创新研究

  • 论戏曲的“正”与“新”

    朱恒夫;

    尽管大家一致拥护守正创新的原则,但几十年来戏曲界没有创演出多少优秀的剧目,高峰性剧目更是少见。问题出在许多文艺管理者和戏曲从业人员不知道什么才是“正”,什么才是“新”。而只有对“正”与“新”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会发现,所“守”的正是真正的戏曲根基,所“创”的也正是符合戏曲审美特征、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具有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剧目。戏曲之“正”应为:在剧旨上表现中华民族道德观与价值观,唱、念、做、打具有非凡的技艺性,其风格是滑稽幽默的,观演关系是互动的。戏曲创新应着力于反映真正的时代精神与谱出为今人所喜闻乐唱的声腔音乐。今日的时代精神主要是人的平等观念的普及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声腔音乐的变革目标不仅是民族的、原剧种的,还是当代的。

    2025年04期 No.24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正本清源:中国戏曲演剧体系的文献学研究

    陆炜;

    戏曲演剧体系研究的突破,需要解决理论资源贫乏和“体系”概念淡薄的问题,而需要努力的一个明显方向就是作古代曲论的探索。古人对于戏曲演出的运转机制和艺术原理不仅思考过,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概言之,中国演剧体系是以曲为构成基础和以曲为核心运转的;中国演剧体系塑造人物的原理是追求“传神之形”,以“态”作为稳定的人物表演的依托;戏曲演剧是一套技术化的演艺,演员处在驾驭它的地位,这种驾驭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展现出演员自身的风采,即“风致”。“曲”“态”“致”并不是理论概念,而是戏曲演剧中三个实体性的东西。

    2025年04期 No.246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 商业演剧、政治文化思潮与艺术自律——考察20世纪戏曲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吴新苗;

    有三种要素推动了20世纪戏曲现代化,因此这三种要素也成为考察戏曲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维度。商业演剧,改变了传统戏曲雅俗隔离的阶层化审美,商业化、大众化的地方剧种成为主流,激烈的商业竞争激发了创新机制,使戏曲呈现出现代大众艺术的诸多特征。政治文化思潮直接把戏曲推向急骤变化的社会现实,为戏曲注入了全新的精神特质,而这种他律的作用占据绝对优势时也会给戏曲艺术带来伤害。艺术自律对戏曲现代化的作用通过艺术家自身的现代化而实现。具有现代素养的艺术家引领戏曲艺术朝着精致化、经典化以及真实性、整体性等方向发展嬗变,该方向符合了现代人审美心理。需要强调的是,讨论戏曲现代化,应该以戏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整个剧场艺术各方面的实践为基础,这样才能得出全面、历史、客观的结论。

    2025年04期 No.246 2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中国话剧研究

  • “改译”与“直译”的变奏:域外戏剧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田根胜;

    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与域外戏剧的引进、传播密切相联。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域外戏剧在现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文明戏立足“中国化”,以阅读为主的改译剧,到新文化运动以“直译”为正宗,以文学剧本为媒介,改译剧的“退而求其次”,再到20世纪40年代民族化和市场化并重的改译剧的兴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戏剧现代性追求所走过的螺旋式上升历程。该历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呈现为非对立性、对立性、融合性三种形态的嬗变。域外戏剧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展现的不同传播方式及其文化价值至今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No.246 42-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论赖声川主持的集体即兴演剧创作

    胡文谦;

    赖声川及其所创建的表演工作坊,在当代中国台湾剧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的戏剧作品虽然在不同时期关注社会人生的不同方面,但是,他们在演剧艺术上又有贯穿其中的共同点,显示出鲜明特色。主要体现为:剧本、表演、导演、设计同时生长的集体即兴创作,组合生活片断并“把观众包容进去”的拼贴结构,结合实验与传统、悲剧与喜剧而“具有非常大的可看性”的演剧形态,立足中国文化探索现代民族话剧演剧的美学追求。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台湾戏剧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民族演剧的艺术创造。

    2025年04期 No.246 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 论田汉历史形象建构与戏剧接受的互动关系

    颜倩;

    作家与作品互为媒介,影响着接受者对二者的认识与评价。田汉自我建构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以席勒暗自期许,直接形成了研究者的学术关注点,引导并制约着接受者对其作品的解读路径。反之,作品为接受者建构作者形象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和载体。人们根据话剧《关汉卿》提供的隐含作者形象,将田汉建构为“现代的关汉卿”。在“文如其人”的审美心理与集体记忆的影响下,将其塑造为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象征。最后,田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形象的生成,既取决于田汉及其戏剧本身的艺术成就,也依赖接受者在中国话剧史的语境中对其人其作的历史贡献所做的评价与定位。

    2025年04期 No.246 70-8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外国戏剧研究

  • 山姆·谢泼德晚期作品中的男性共同体乌托邦

    姜萌萌;

    在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的晚期作品中,男性角色常被描绘为衰老、守旧和暴虐的象征,而女性角色则展现出进步、勇敢、坚韧、富有同情心等积极特质。在这些作品中,男性通过建立同性社会关系,试图保持女性的从属地位,从而延续长久以来的父权红利。然而,随着男-女-男情欲三角关系的解体、男性间友谊的破裂,以及女性同盟的形成,男性共同体最终被揭示为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同时,男性气质也成为男性群体内部通过相互审视和社会规约共同构建的产物。

    2025年04期 No.246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视觉戏剧:概念演变、范式革新与文化转向

    高永杰;

    视觉戏剧作为20世纪兴起的艺术实践,从辅助性表现手段逐步发展为具备独立美学特征的戏剧类型。尽管视觉戏剧的概念仍存在争议,但这一艺术类型以视觉逻辑为主导,通过弱化语言叙事等手法,不仅拓展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与审美边界,而且体现了表演艺术从语言中心向视觉本体的范式转变。同时,视觉戏剧也面临着形式主义倾向、符号消费异化、思想深度弱化等潜在风险。未来的研究需通过跨学科对话,在感官体验与文化批判之间建构动态平衡机制,以促进视觉戏剧理论的深化与实践发展。

    2025年04期 No.246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 论德国反法西斯戏剧《马门教授》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刘真真;

    德国反法西斯名剧《马门教授》经由日本左翼戏剧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左翼剧人的革命文化资源。它在中国的传播有电影放映、舞台演出、译介出版,乃至改写重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综合的文化效应。《马门教授》在中国的演出对中国导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参与了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的建构,促进了延安戏剧的民族化实践。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与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都借鉴了《马门教授》中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并沿用了个人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同构、疾病的社会隐喻等元素。这些改编作品旨在呼吁团结抗战并批评国民政府的文化独裁,进一步扩大了《马门教授》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2025年04期 No.246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人工智能与新兴戏剧

  • 人机共演实践:“超级傀儡”的理念延异

    康嘉诚;

    戈登·克雷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了“超级傀儡”的理念,人机共演让他的理念不仅成为现实可能,更为未来戏剧开拓出全新的含义。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对超级傀儡理念进行再理解,不仅能让我们对机器人与人的主体性在人机共演戏剧中的存在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能从某种程度揭示机器人与人的主体性的未来状况。日本导演平田织佐的人机共演实践以及国内首部人机共演戏剧《巨物之城》的演出经验,体现了“超级傀儡”理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这一理念不应被狭义地视为程序化的戏剧表演,真正的“超级傀儡”能在导演意图、象征表达和情感传递之间实现平衡,不追求对人类或机器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机耦合”中使表演成为具有象征性和关系性的“整体艺术”。

    2025年04期 No.246 11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 工具、身体和环境——延展认知下的虚拟影像交互与“线上戏剧”

    贡其力;

    后戏剧时代,“数字剧场”“线上戏剧”仍明显呈现出美学滞后的困境,寻找与新媒介新技术相契合的数字戏剧新美学迫在眉睫。从延展认知理论出发,就可以将虚拟影像视为人类感官的“假体延伸”,虚拟影像交互也就体现了延展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者也就处在身体、工具、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的耦合系统中。若受众为“认知者”,以受众开展具身运动的躯体为“身体”,以虚拟影像及交互设备为“工具”,以线上戏剧演出的场域为“环境”,那么三者构成的耦合系统可在场域内部让运动的躯体部分发出行动,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开展具身运动以达成交互,最终完成认知任务。

    2025年04期 No.246 129-14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2K]
  • 机械物作为表演视觉主体的三重身份

    黄文琪;

    机械最初作为辅助人类生活生产的实用工具,其动态属性使之具备自主表演的潜能。随着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机械逐渐由生产工具被纳入演出中,进而转变成审美对象,最终发展为可独立表演的主体。表演机械物是当代傀儡的类型之一,是被剪去“绳子”后具有自驱力或能够远程驱动的表演物。表演机械物在当代仪式和庆典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对古代傀儡仪式功能的延续:作为演出中精神内核的物质载体,通过构建动态视觉图腾,实现了物的“神”化。当代表演机械物以其人造身体挑战了传统演出中自然身体的地位,体现了后人文主义的“去人类中心化”倾向。我们在承认自身处境有限性的同时更需坚守人类作为价值判断和伦理决策的核心地位,让机械的“表演”始终服务于人类对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

    2025年04期 No.246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