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嘉诚;
戈登·克雷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了“超级傀儡”的理念,人机共演让他的理念不仅成为现实可能,更为未来戏剧开拓出全新的含义。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对超级傀儡理念进行再理解,不仅能让我们对机器人与人的主体性在人机共演戏剧中的存在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能从某种程度揭示机器人与人的主体性的未来状况。日本导演平田织佐的人机共演实践以及国内首部人机共演戏剧《巨物之城》的演出经验,体现了“超级傀儡”理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这一理念不应被狭义地视为程序化的戏剧表演,真正的“超级傀儡”能在导演意图、象征表达和情感传递之间实现平衡,不追求对人类或机器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机耦合”中使表演成为具有象征性和关系性的“整体艺术”。
2025年04期 No.246 11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 贡其力;
后戏剧时代,“数字剧场”“线上戏剧”仍明显呈现出美学滞后的困境,寻找与新媒介新技术相契合的数字戏剧新美学迫在眉睫。从延展认知理论出发,就可以将虚拟影像视为人类感官的“假体延伸”,虚拟影像交互也就体现了延展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者也就处在身体、工具、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的耦合系统中。若受众为“认知者”,以受众开展具身运动的躯体为“身体”,以虚拟影像及交互设备为“工具”,以线上戏剧演出的场域为“环境”,那么三者构成的耦合系统可在场域内部让运动的躯体部分发出行动,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开展具身运动以达成交互,最终完成认知任务。
2025年04期 No.246 129-14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2K] - 黄文琪;
机械最初作为辅助人类生活生产的实用工具,其动态属性使之具备自主表演的潜能。随着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机械逐渐由生产工具被纳入演出中,进而转变成审美对象,最终发展为可独立表演的主体。表演机械物是当代傀儡的类型之一,是被剪去“绳子”后具有自驱力或能够远程驱动的表演物。表演机械物在当代仪式和庆典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对古代傀儡仪式功能的延续:作为演出中精神内核的物质载体,通过构建动态视觉图腾,实现了物的“神”化。当代表演机械物以其人造身体挑战了传统演出中自然身体的地位,体现了后人文主义的“去人类中心化”倾向。我们在承认自身处境有限性的同时更需坚守人类作为价值判断和伦理决策的核心地位,让机械的“表演”始终服务于人类对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
2025年04期 No.246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