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会见记》形态辨析

    沈尧;

    <正> 195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发现了一大批回鹘文佛经,其中有一部记述弥勒成佛前后故事的写本,名为《maytri simit》。学术界一致认为,这部写经的发现,对研究古代新疆地区的高昌回鹘文和高昌回鹘王国的佛教,都大有裨益。但是,对这部写经的形态却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冯家升教授音译该经名称为《弥勒三弥底经》,并且提出:“或者这部回鹘文《弥勒三弥底经》是根据《贤愚经》《波婆离品》演绎而成的变文?”意思是《弥勒三弥底经》的形态可能是唐代变文一类的讲唱文学。德国学者葛玛丽称《弥勒三弥底经》为《弥勒会见经》,又在论述高昌回鹘王国的讲唱艺术时,涉及这部写经的形态。她说:“前面提到的回鹘文本子的《弥勒会见经》可以说是[回鹘]戏剧艺术的雏型。在民间节日,如正月十五日,[回鹘]善男信女云集寺院,他们进行忏悔、布施,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超度,晚上听劝喻性故事,

    1990年02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论地理环境与民族服饰

    戴平;

    <正>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曾说过:“人从来就是与他附近的一切相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位人类文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在1885—1887年间出版的《人类学》一书中,也提出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总和,同时又受地理环境及其它生物上或心理上的影响。这两位专家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

    1990年02期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

    马焯荣;

    <正>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的儒道佛杂交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学——包括古典戏曲,是这张文化温床上培植出来的文艺之花。特别是元明清戏剧,儒道佛三教意识有时分别从不同的剧目里流露出来,有时又杂糅在同一剧目里。朱权将元杂剧的母题分为十二科。其中“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四科,都是儒教戏,“神仙道化”科为道教戏,“神头鬼面”科为神佛戏。儒、道、佛三教母题的比例为4∶1∶1,这个数据十分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儒为主、三教杂交的特色。本文试从若干侧面阐述我国古典戏曲与儒道佛的种种

    1990年02期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 谈中国当代戏剧批评——一次座谈会纪要

    刘远;杨剑明;

    <正> 记者:我想开门见山提一个问题,诸位对我国当前戏剧批评的评价如何?刘远:坦率地说,中国戏剧批评的现状不理想,可以说太不理想了。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且能证明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戏剧批评。我因为搞文摘,看了许多关于当代戏剧批评的文章,总的印象是水平太低,高质量的批评文章难找。严格地说来,这些都不能算是批评文章。当然,也许几年以后或几十年以后有些史料价值。另外,现在的批评都是倾向搞保护的批评,做广告者居多,但广告也有优劣之分。我们的广告式批评让人看了后不是跃跃欲试,而是疑窦丛生,反感倍增。我想,如果批评不是倾向于保护,而是很尖锐,甚至很刻薄,可能其广告效果会更好。

    1990年02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明代戏剧人物论的整体研讨

    谢柏梁;

    <正> 面对着中国戏剧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大量材料,也许最令人沉吟和反思的一个问题是:古代戏剧批评是否也和古代文艺美学一样,最为匮乏的是对于人本身的探讨,对于人物形象和精神的分析和品味?我想,对此比较切实的回答恰恰是问题的另一面,即在中国戏剧批评史上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美学发展史中的关于“人”的研究。在一种总体匮乏的背景中,古代戏剧批评却相对地展示出人物理论的一定富裕程度。这种相对富裕可能主要是基于这二点:(一)戏剧是一

    1990年02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同学剧社演出《永远的十八岁》

    一丝;

    <正> 寒假期间,我院部分学生自行组织排演了一出轻歌舞剧《永远的十八岁》,它反映的是将要走出和已经走过十八岁的人都有过的青春梦。演出熔歌、舞、剧于一炉,形式生动活泼,充满朝气。上演后受到各界人士的鼓励和肯定。

    1990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清代金批《西厢》研究概览

    谭帆;

    <正> 一、概述《西厢记》作于元代,但它在明代曲坛上却真正地成了戏曲的“夺魁”之作,有明一代之“《西厢》热”弥久不绝,一时评点蜂起,《西厢》版本的出版也达到了高潮。然而,爬梳于清代的戏曲批评,我们将发现,有清一代对于金批《西厢》的研究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戏曲史发展到了明末清初,由于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在曲坛的崛起,《西厢记》的其它批点本在历史的洗汰中已逐渐地趋向了沉寂。在清代,金批《西厢》已基本上遮覆了明代《西厢记》评点的光彩。于是,一场新的《西厢记》研究热潮在清代的曲坛上重又掀起,然而其对象已不再是王

    1990年02期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戏曲文学对戏曲发展之意义

    吴绳武;

    <正> 戏剧作为综合艺术,从根本上说乃是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综合。在这相联的两维中,戏剧文学应该被强调为是实行这一综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文学作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据以运用舞台手段(主要是表演艺术)去塑造立体形态的戏剧。在演剧艺术中,通常把这个综合过程称之为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尽管分属两个不同的美学系统,但其作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基本内涵并无二致,同时表现为戏曲文学(其形式要素包括曲、白、科)与舞台艺术的综合。王国维把这种综合概括为“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考源》),

    1990年02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院外专家谈本刊

    沈;

    <正> 最近本刊编辑部派员访问专家学者,听取对本刊的意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山林先生认为,本刊具有“精、深、全”的特点,认为在编选高质量的文章的同时,注意对戏剧整体、各门类研究的全面展开。谭帆先生对本刊关于交叉学科的介绍、研究极感兴趣。齐森华教授认为本刊学术质量稳定,不随波逐流。《上海艺术家》副主编兰凡先生寄期望于本刊坚持学院风格,利用出版周期长,所载文字篇幅大的特点,在基础理论、尖端学科、西方先进理论的编译与探讨方面继续发挥优势。本刊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深受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各高校的专业教授及戏剧理论研究者重视。而《文汇报》、上海剧协的有关行家长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故对社会性的问题极为敏感。《文汇报》文艺

    1990年02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

    赵山林;

    <正> 戏曲作为一门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综合艺术,不能片刻离开观众,同时它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观众欣赏戏曲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被引导的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进入这一过程以前,观众的心理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即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就是指主体“进行特殊思维过程”的准备状态。心理定势的诸因素,无论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政治信仰、人格、情趣、文化素养、情绪、心境、需要、动机,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以往活动的产

    1990年02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感伤情绪——元代社会对杂剧作家的心理感应

    沈国仪;

    <正> 小引谁也没有比元代这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更沉重的了,朝代的更换、民族的压力、职业的跌落、世俗的白眼,可是昨天荣耀的一切呢?却只能留在他们心灵的底层,它既如此遥远,又是如此亲近,现实有一份寂寥,胸中便有一份燃烧……,当我们来凝视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品时,不难发现,这些书会才人们从字里行间还时时泛出那种失却了“四民之首”的苦涩的心理潜流,那么浓重,那么复杂。因此,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十三世纪末期出现的元王朝,不妨通过这一特定的潜意识流程,来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对作家群体的心理感应作一尝试性的探讨吧!

    1990年02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演员艺术研讨会

    金;

    <正> 一九九○年四月廿一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戏剧艺术》编辑部召开《演员基础训练和角色创造》专题讨论会,陈加林、李家耀、张名煜、向能春、马

    1990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论元杂剧与元代法制

    张培田;

    <正> 元人杂剧中,有相当集中的内容和情节反映了元代法制的典型状况。而针对社会上唱曲演戏之风,元代统治者也加强了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法律调整。元杂剧与元代法制相互间存在联系的史实表明,分析元杂剧无疑可以形象地加深人们对元代封建法制状态的切实理解,即元杂剧是研究元代法制的一个窗口和不可或缺的补充史料。另一方面,研究批判元代法制,亦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元杂剧的生存发展环境,时代风格及其特点。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拟就元杂剧与元代法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以求教于先生及同仁。

    1990年02期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关于中国歌剧历史和现状的思考

    陈方;

    <正> 如果以二十年代初黎锦晖探索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作为开端,那么,中国歌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七十年的历史。对于人生来说,七十年岁已是耋耄暮年,而中国歌剧却几经艰难摸索,至今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风貌和品格。关于中国歌剧历史命运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早在五十年代,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的“新歌剧讨论会”、六十年代初的“全国新歌剧座谈会”,就曾对中国歌剧的概念、基础、历史估价和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借鉴、继承和发扬民族戏曲的传统和西洋歌剧的经验诸问题展开过讨论。直至今天,这场讨论依然方兴未艾。一九八四年的泉州会议和一九八六年的长沙会议,一批有志于中国歌剧事业的文学、音乐、理论工作者,面

    1990年02期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目连戏中的哑剧艺术

    欧阳友徽;

    <正>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举行的目连戏讨论会上,放映了祁剧《目连传》中的哑剧《九殿不语》等片断,与会者十分惊异,认为这些古老的哑剧很奇特,很有价值,几年都研究不完。此事传到国内,引起了戏剧界小小的震动:“目连戏这个‘活化石’中还有这么个大钻石啊!”其实,大钻石还不只这么一个,而是一大堆,甚至还有大如盘石的巨型金刚钻。哑剧是无言的艺术,不说不唱,用演员的表情、身段、舞蹈、武打、特技和配合剧情的舞台美术及音乐伴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叙述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揭示剧作家的思想意愿,拨动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弦。

    1990年02期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傩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评介《傩戏论文选》和《中国傩文化论文选》

    驼铃;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百”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学术界、艺术界解放思想,许多研究“禁区”被突破。傩戏、傩文化这一被人们长期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特别是1987年秋,由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院举办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后,各方面专家学者反映更为强烈,它启动着民俗、戏剧和宗教等多种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思路,形成一股傩戏、傩文化研究热。《傩戏论文选》和《中国傩文化论文选》,就是这股热流催生的产儿。1988年10月,曲六乙先生去日本访问,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给日本的一些学者、学生介绍中国傩戏之后,一位青年学者手持一本贵州民族出版社版的《傩戏论文选》,走上讲台请他在书上签名留念。他

    1990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我国首家外资剧场“中心剧院”将在上海落成

    鞠基亮;

    <正> 由美国波特曼公司投资、经营的中心剧院座落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它是该公司与上海展览中心合作的公寓、办公楼、展览厅和库房等商业、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剧场设1000个座位,音响、照明以及电路系统均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成为我国第一家外资兴办的现代化剧场。中心剧院开业时间定在年中,届时将发挥多功能

    1990年02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英汉戏剧辞典》评介

    孙楚良;

    <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在逐步扩大。为对外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中有益的精华,近几年出版了不少外汉双语词典。然而在戏剧领域,广大戏剧工作者和研究者一直为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有关英汉戏剧方面的工具书而感到遗憾;如今这一空白点将由很快可与读者见面的《英汉戏剧辞典》(杜定宇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所填补。这部辞典(以下简称《剧典》)收词15900余条,并附有汉语索引13000余条,是部兼具英汉、汉英双重功用的英汉戏剧辞典。它以戏剧专业为中心,兼及其分支学科以及与姊妹艺术相交叉的学科,重视现代新兴的电影电视艺术和中国戏曲领域的用语;广采博

    1990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缅怀苏联专家叶·康·列普柯夫斯卡娅

    力;

    <正> 三月七日下午,五九届表演教师胡导、陈加林、陈明正、沙金及全班同学深切怀念不久前故世的苏联女专家叶·康·列普柯夫斯卡娅。五十年代苏联功勋艺术家叶·康·列普柯夫斯卡娅曾来我院执教,任表演系五九届的表演课。大家热情赞扬了女专家对中国的深厚友情和对艺术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对她充满风趣与活力、充分发挥同学想象力的表演课尤为神往。她为师训班

    1990年02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吴梅评传

    邓乔彬;

    <正> 吴梅是本世纪初著名的曲学大师,1933年出版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写道:“并世之治词以进于剧曲著,有海宁王国维、长洲吴梅。”书中进而将二人相较:“特是曲学之兴,国维治之三年,未若吴梅之劬以毕生;国维限于元曲,未若吴梅之集其大成;国维详其历史,未若吴梅之发其条列;国维赏其文学,未若吴梅之析其声律。而论曲学者,并世要推吴梅为大师云”(上编(四)《曲》)。现代著名的曲学专家如任讷(字中敏,号二北,晚号半塘)、卢前(翼野)、钱南扬、王起(季思),词学专家唐圭璋、万云骏,艺术史专家常任侠,古典文学专家徐震堮、胡士莹等,

    1990年02期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 谈服装空间构建

    王霄月;

    <正> 意利大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塞维(Bruno Zeri)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谈到:“一个人哪怕只是稍微思考一下问题就会懂得,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它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绘画所使用的是两度空间语汇,尽管所表现的是三度或四度的空间。雕刻是三度空间的,但都与人分离,人是从它的外面来观看它的。而建筑则象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塞维将建筑与绘画、雕塑加以比较,把建筑视作“空心雕刻品”,强调“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

    1990年02期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文摘

    <正> 当代西方戏剧的现状与未来丁扬忠在《中国戏剧》90.1发表《关于中西戏剧的现状与未来》一文,现摘要如下:如果我们站在整个欧洲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审察20世纪欧洲戏剧的发展趋向,则大体可以这样说:从传统的戏剧观念,逐步转向新的戏剧思维方式,题材方面,从如实地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生,更多地转向探索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从通过具体形象表露剧作家的意向,转向利用戏剧的整体布局(当然包括形象)表现戏剧家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把握与认识,从单层面的戏剧,转向多层面的戏剧,诗情、哲理的融合,从单一的戏剧成分对话,转向认识与叙述、歌唱、舞蹈相结合;从较单一的演剧方法和舞台呈现形式、转向多元化的演剧方法和多手段的舞台呈现形式:从观众与舞台原先存在着的自然状态的关系,转向有意识地把观众作为舞台艺术创作的参与者纳入艺术构思整体

    1990年02期 14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