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宝荣;
《黑鱼》和《孤零人》是当代法国剧作家阿尔芒·加蒂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两部中国题材剧作,分别以秦始皇和李切柳为主人公,在西方剧坛上实属罕见。剧作家结合传说和史实,展开丰富的浪漫想象,将前者塑造成一个虽无具体形象却又无处不在的帝国缔造者,而将后者刻画为一个既有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又充满人情味的理想人物。与中国的同类历史剧相比,加蒂这两部中国剧目中的主人公形象都相当独特,更符合其接受对象法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但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对外塑造中国形象颇具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No.24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曹波;
在中国话剧的成型与发展过程中,爱尔兰文艺复兴独幕剧留下了深刻印记。李健吾既完成了精炼的译本,又产出了精妙的仿写本。在《赌与战争》中,他通过置换背景、重构人物关系等手法,完成了从爱尔兰悲剧到中国本土话剧的转化。经过对《骑马下海的人》的尝试性仿写,李健吾逐渐形成了仿写的惯习。随后他在对《月出》的创意仿写中展现了高度的艺术自觉,故《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宛如原创,在构思和人物形象上与改编本《三江好》和改译本《月亮上升》迥然有别。《月出》的翻译、改编与仿写完整地展现了其“中国化”的横向进程。李健吾的实践既为破解“剧本荒”做出了贡献,又在理论上为界定仿写提供了依据。
2025年03期 No.24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杨茗;
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历来被视为一部“难剧”,然而在中国,这部作品却持续受到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戏剧界先后推出了多个改编版本,涵盖了话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对《培尔·金特》的排演中,“山妖王国”这场戏一直是改编的焦点。通过对各版本“山妖王国”呈现形式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总结出该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跨文化改编的演变。第一阶段以徐晓钟版为代表,通过文本挪用实现原剧的本土化转译。第二阶段以京剧版和环境戏剧版为标志,探索中西戏剧形式的融合。近年来的改编通过对原剧的解构,立足国内现实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编排。这些改编基于对外国经典戏剧的差异化解读,既完成了经典剧作的本土化重构,也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
2025年03期 No.245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