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话剧研究述评

    张俊才;

    <正> 与近代传奇杂剧和地方戏的研究比较起来,近代话剧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优势:其一是资料较为丰富,其二是出现了一些类似专史性质的论著。自然,近代话剧研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长期各执一说,至今未形成较统一的意见;对近代话剧的起源、兴盛和衰落的研究几乎取代了对剧本、剧人和团体的研究;一般性地陈述史料多而深入的学术评论少。但是,当我们把近代话剧的研究放在整个近代戏剧研究的背景上进行考察时,应该说,近代话剧的研究成绩大体上还可以说是差强人意!

    1990年03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桂林戏面:广西傩面具的演变

    顾乐真;

    <正> 一870年以前,即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6年),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说: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一作“甚”)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

    1990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沿门逐疫”初探

    康保成;

    <正> 跨进傩文化殿堂的门槛,立即会发现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异世界。中国原始驱傩与佛教、道教、巫教之间,民间歌舞百戏与迎神赛会、岁时节令之间,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戏曲与民间戏剧、傩戏之间,说唱艺术家、戏剧家与乞丐之间,以及以上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文化形态之间,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纵横交错的文化史网络。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史宝藏,面对傩文化的神秘、广博与深邃,我们既兴奋又惶惑:怎样才能

    1990年03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 戏剧历史、现状五人谈

    王小盾;马美信;钱杭;谢柏梁;陈可汉;

    <正> 一九八六年,我在《戏剧艺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当时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的戏剧起源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确定戏剧性质的问题。既然戏剧是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而区别于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是作为一种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表演而区别于舞蹈、歌唱和杂技的,是作为一种以角色身份(不是以演员身份)进行的故事表演而区别于曲艺的,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体裁比较中抽象出属于戏剧一面的共同因素,由此把戏剧定义为:以角色身份表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显然,这种舞台艺术同舞蹈、歌唱一样,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990年03期 3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本院上演契诃夫名剧《海鸥》

    于;

    <正> 将契诃夫的《海鸥》搬上今天的中国舞台是要有一定的胆识的,由一批刚学过四年表演的学生来演《海鸥》更有相当的难度。五月下旬,由陈明正、卢若萍精心执导、表八六级学生演出的《海鸥》,首次推上了中国舞台,并且取得了成功.两位导演所以选择《海鸥》作为该班的毕业剧目,因为这是一个很见演员功力的戏,排演这个戏,利于检验,总结教与学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后的表演教学,特别是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拓展一些思路。《海鸥》演出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地将这个具有高难度的戏树立在舞台上,更在于使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990年03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基础训练与角色创造

    陈加林;杜冶秋;刘建平;李家耀;向能春;张名煜;陈明正;胡导;

    <正> 研究所与《戏剧艺术》编辑部以“演员的基本训练与角色的创造”为题,召开这次研讨会,议论这个已不太时髦但却有永久魅力的问题,这对我们的教学与科研是有实际作用的。因为近几年来滋长了一种凭天赋、凭感觉即能演好戏,忽视演员基本功的倾向。其结果是使很多虚假的业余演技充斥银幕与舞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今天在座的校友,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切的体会。你们既受过系统的基本训练,又有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探讨这个题目是最有发言权的。

    1990年03期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论形体动作的观赏性

    张马力;

    <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话剧表演艺术形体动作塑造的观赏性有所下降,以至失去一部分观众,影响了话剧剧目的保留价值。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分强调话剧姓“话”,导演与演员把精力集中在舞台语言的处理方面,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对舞台动作的体现技巧很不重视。强调以逼真的生活动作的再现为主,不去精心选择、组织舞台动作,更不

    1990年03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 演员脸部表情的训练方法

    陈佩耕;

    <正> 在多年的表演教学和导演的工作中,我遇到不少脸部呆板、毫无表情的演员。这种演员,京剧界和戏曲界的老艺人称之为“死脸”,意思是说这种演员的脸象死人一样,毫无表情。对付这种“死脸”的学生和演员,在教学和导演工作中是个大难题,总是使教学和排练工作进行不下去。教师或导演碰到这种情况,一般的惯例是从内心体验的角度着手,去启发他们,向他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你现在做什么?你遇到了什么情况?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你

    1990年03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胡伟民导演艺术研讨会

    晨;

    <正> 由上海青年话剧团和《上海戏剧》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胡伟民导演艺术研讨会”,于六月二十日,胡伟民逝世一周年之日召开。会上,本市戏剧界人士就胡伟民的艺术探索精神、导演风格以及他之所以取得成就的社会原因和人格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我院余秋雨教授的发言中,尤

    1990年03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语言处理

    何添发;

    <正> 语言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和依据。作为一个民族的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以其达到用歌唱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对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颇不熟悉,歌唱起来吐字、归韵、收声不清楚,不能对语言作正确处理,他就不可能成为本民族所欢迎的好歌唱家。因此,正确的吐字和语言的形象化的处理,是歌唱完美表现的极重要的手段.下面就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语言处理,约略地谈点自己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的体会.

    1990年03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第三届戏曲现状研讨会在京举行

    于;

    <正> 以新时期导演艺术为主题的第三届戏曲现状研讨会于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九十多位导演、理论家和部分在京报刊的记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就中国戏曲导演的地位、如何提高导演的素质以及导演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会上,议论较多的是如何处理好继承和革新这一对矛盾问题。尽管分歧颇多,与会者普遍认为,传统中好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发扬,但又不必拘泥传统.作为新时期的戏曲导演,一定要赋予自己以当代品格,

    1990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论戏剧结构

    周端木;

    <正> 本文所说的戏剧结构,主要是话剧作品的内在构造和组织方式,通指布局,亦即对情节作出安排的意思。倘若从创作过程的一道重要工序来说,结构是把生活素材提炼为戏剧情节的构思。它在剧作家思想意图和艺术目的的支配下,围绕着布局,专门研究如何设置人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组织冲突;如何割断动作,进行分幕分场;如何显示主题,将剧本写得简洁、生动、有趣。总之,是全局性的关照,经过轻重主次的铺排,使其既符合生活规律,又适应体裁的要求,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谐、统一.

    1990年03期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论“罪人的悲剧”

    朱栋霖;

    <正> 最早明确提出罪人的悲剧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在《论崇高与滑稽》一文中讨论悲剧形态,有三种情形:“痛苦的悲剧”、“毁灭的悲剧”与“罪恶的悲剧”。他认为,通常在美学中所谈到的悲剧定义“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只是谈到前两种悲剧,“忘记了第三种悲剧,——忘记了邪恶、罪行、败德的悲剧,忘记了罪恶的悲剧”。关于这种悲剧,的确为传统美学观念弃置不顾,人们通常由于罪恶而痛苦,而毁灭,因此悲剧的效果看来只是由于罪恶中毁灭的人们的痛苦或者毁灭才产生的。然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到“悲剧的恶”,邪恶与罪行也可直接构成悲剧,悲剧人物“所以灭亡或者受苦,是因为,他犯了罪行或

    1990年03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评《西方演剧史论稿》

    胡妙胜;

    <正> 直至文化革命结束,关于戏剧演出的理论与历史的研究在我国虽不能说是不见寸草的沙漠,那也可以说是一块有待开垦的荒原。一部《舞台美术论集》广为搜集了文革前关于舞台美术的论述,包括评论,译文和科技方面的文章,总共才五十万字左右。如今,仅最近出版的吴光耀的《西方演剧史论稿》一书就有五十万字左右。至今,在我国舞台美术专著已出版了好几部,更不消说发表于各类刊物上的无数论文了。硕果累累,这是拓荒者的业绩,而吴光耀正是一群戏剧理论拓荒者的代表。在戏剧走向低谷的今天,《西方演剧史论稿》的出版确实令人振奋。应该高度评价这部著作的出版。这里我冒昧地摘引最近戏剧界泰斗黄佐临先生写给

    1990年03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赞俞平伯《牡丹亭赞》

    万云骏;

    <正> 俞平伯的《牡丹亭赞》写于1935年《武汉大学季刊》第四卷第三期(见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此文由于写在抗日战争之前,反而不受后来的突出“政治标准”,强调“阶级性”、“大批判”等准则的约束,因此能够较为自由地发挥他对《牡丹亭》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个人见解,而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近几年以来,学术界把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汤显祖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西戏剧并立的高峰,而《牡丹亭》则是汤剧的代表。从时间上说,汤的生活年代为1550——1616年,而莎士比亚为1564——1616年,时间上差不多。然而汤氏生于中国(当时

    1990年03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无“情”之“恋”——《桃花扇》情爱描写得失新析

    陈多;

    <正> 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至今已近三百年。检读有关评论,除掉非正常的十年大革文化命时期外,可说基本上是被视为文苑奇葩而备受赞扬。同时,在本世纪,它还不断被改编成戏曲、话剧、电影以至小说,从而又于经过推陈出新、移步换形之后,继续在现、当代文艺百花园中展其芳姿。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种种对《桃花扇》的佳评和热中于改编它,都是作品客观产生的社会实践效应的一种。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能无视这些事实,并须给予正确的估价和分析。

    1990年03期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 本刊召开小型学术座谈会

    茵;

    <正> 本刊编辑部于五月八日,邀请非戏剧专业的年轻博士.以“我与戏剧、我看戏剧”为题举行座谈。出席者有:扬州师院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文研所副研究员王小盾、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古籍所副教授马美信、华东师大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钱杭

    1990年03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王(钅龙)与《拟寻梦》

    陆萼庭;

    <正> 上自从《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收入了《秋虎丘》和《双蝶梦》两部传奇,人们才知道明清之际戏曲家中有王(钅龙)其人,因为这两部传奇过去是从未见之曲目专书著录的。王(钅龙)的长兄王铎(觉斯)却是一位知名人士,《桃花扇》第二十五出写南明延朱由崧风殿里悬有一副“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对联,便是王铎书写的。官也不小,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后来降清以原官用。声名在马、阮之间,总之是不大好的。但他书法精绝,行草尤为人所称道,在清初书苑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可说是“不以人废书”了。

    1990年03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布莱希特对《四川好人》的舞台处理

    比娅·克莱伯;郑国良;

    <正> 布莱希特的构建观念我已经指出,布莱希特戏剧的多方面成功归因于综合所有的戏剧因素,他以本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戏剧为出发点,强调了他那些剧作的综合特征,并以此来作为他现实主义的表现模式。“让我们邀请所有的姊妹艺术,不是去创造一种‘综合的艺术品’,里面它们都各行其事并都失去自身特征,而是与戏剧一起用它们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共同的任务;它们的相互关系在于:它们彼此起间离作用。”

    1990年03期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校园漫步

    <正> △本院艺术画廊与美国格林威治精美印刷艺术品有限公司(简称鹰画廊)于5月25日~6月9日联合举办《精美有限印刷艺术品展览》。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化局等有关领导,本院代院长何添发、副院长荣广润、戴平,舞美系主任胡妙胜等出席了开幕式,美国鹰画廊总裁大卫·亚瑟先生和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同志主持了剪彩仪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加拿大、法国等国驻沪领事馆代表、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台、上海各报社记者、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代表共三百余名来宾,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1990年03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中外古今发式图谱

    舟肖肇;

    <正> 最近,我院图书馆图书情报资料室由赵长胜执笔,编写了一本《中外发式大全》(又名《中外古今发式图谱》).这是一本内部教学参考读物.全书溶实用性,学术性与欣赏性于一体.在编写中,非常注重实用性.采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体例,图例约三千余幅,文字约二万余字,简明而直观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式作了概括.它是化妆、美容乃至理发专业人员在塑造中外人物发式造型时的必备参考工具书.

    1990年03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文摘版

    <正> 当前我国话剧导演艺术的四种走向叶涛在《上海艺术家》1990.1发表《当前我国导演艺术的走向》一文,现摘录如下。一、坚持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导演当前仍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导演走向,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它与解放前的进步导演和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导演群牢固地支撑着,至今颇具生命力地活跃在我国舞台上。他们有时也有局部趋新的倾向,但微乎其微.这种导演走向的代表人物可以举出北京的夏淳,舒强,上海的杨村彬,西安的万一等,

    1990年03期 14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