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教育改革断想

    荣广润;

    <正> 作为求学于斯、毕业于斯、执教于斯、工作于斯的戏剧学院的一员,眼下又担任着协助余秋雨院长分管教学的任务,在校庆45周年之际,我想得最多的自然是如何把教学改革更好地推向前进。这两年来,学院正在逐步推行学年学分制,它的宗旨是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戏剧学科的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构架,以实现增强学生艺术才能,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目的。这一体制,既向学生提供相当宽泛的选课自由,又有严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既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技巧主课的重点,又强调以广博扎实的知识修养为基础。因此,它决不仅仅是把学生成绩简单换算成学分的表面变化,而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围绕这一改革,全院各个专业的教学方案已经作了认真细致的修订。

    1990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教授寄语

    <正> 吴仞之教授[水调歌头]校寿庆今日,创业忆当初。几遭夭折,难忘田老暗相扶。顾退姑苏暂避,佛老知难而进,筹略见良图。光明来到日,高踞守相呼。孤岛上,经考验,视掌珠。更新令发元号,雷振一声呼。从此追踪中戏,奋起群英建院,夫子有夫朱。我老尚能赋,史榜归征途。孙浩然教授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懂得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我们还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90年04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作为一个真正的戏剧教育家——纪念熊佛西师诞生九十周年

    陈多;袁化甘;

    <正> 今年是上海戏剧学院建校四十五周年,也是我们的老校长、老院长熊佛西师诞生九十周年。熊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五年了。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光冲蚀,许多往事都已淡忘,但是,几乎所有受过恩师诲育的熊门弟子,无论已届耄耋之年的长者,还是早逾“不惑”的中年人,谈起熊师,都无不思之愈笃,爱之弥深,由衷地怀念他。何以会产生这种逆时针方向而动的效应呢?披沙呈金,始见绝泽。是否可以说,时间老人对他所垂青、尊重的人会突然变为多情,愿意拂拭去掩盖在他们身上的非本质的尘垢,使一切微言浮词经过历史检验化为乌有,而愈益显示其人格力量的夺目光辉!无可讳言,由于熊师早年留学美国,回

    1990年04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忆熊老夫子

    李天济;

    <正> 熊校长今年九十冥寿,去世已廿五年了。人,总是越长寿越好,那怕多活一天也是好的,否则医生又何必尽力抢救病人呢。然而,也不尽然,长寿固然好,适当早逝也未为不佳。老校长弃世于一九六五年冬,恕我斗胆,真是去得其时。我参加了当时的追悼会,张春桥不管他心甘不心甘,还是得沉着付刀条脸,肃立在人群的边缘上,若是熊老夫子多活一年呢?田汉先生,周信芳先生,应云卫先生……都是例子,那有他安然瞑目于病榻上的“福气”。廿五年过去了,当年的悲苦沉痛都已逐渐淡然,如烟如梦,记忆已经破碎沉没。然而毕竟还有记忆……熊先生是剧作家,他的“一片爱国心”曾经风靡过舞台和学校;是戏剧理论家,试阅

    1990年04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上海剧专在建国前的演出

    吕兆康;

    <正>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艺术大学,它的历史、它的经验、它的成果,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表现在舞台实践和社会文化中。因此,总结和探讨它的演出史,是了解这所学院院史,认识中国现代戏剧史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立于1945年12月1日,是现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最初,只办了一个先修班,分设话剧和电影两种。到1946年秋季,开始分设话剧科演员组及技术组、电影科演员组、研究班编导组,计两科一班四组。自开办起,校方就十分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不断地组织舞台演出,从1946年3月先修班期满举行首次实习公演起,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止,共上演了四

    1990年04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记戏剧家吴天

    王啸平;

    <正> 我认识吴天时,正是“七七”事变不久,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那年我十七岁,也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祖国的命运,个人的前程。围绕于幼稚单纯的脑际里,我苦恼,我彷徨。在这样时刻,吴天的感化和教导,才使我走上一条比较健康的人生历程。从在新加坡参加救亡戏剧运动,到由他介绍在苏北参加新四军。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位亲近的老师,常常对一个人的生生死死,起着关键的作用,吴天就是我如此的良师益友。抗战爆发后,我们新加坡一批华侨青年,成立了“星洲业余话剧社”,除了当时已有多年戏剧工作经验、至今仍是当地最老一辈戏剧家朱绪先生外,都是些没什么戏剧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门外汉”.而且是业余

    1990年04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于平凡处见深邃——吴光耀先生印象

    王邦雄;

    <正> 一我与吴光耀先生相识已经二十余年了。对他的认识,初见时他似乎很朴素平凡,语不惊人,但相处久了,又感到他学识渊博而虚怀若谷,他的内心是深邃的,对待同志非常真诚,对待事业充满信心。他是我很尊重的一位老师。大家知道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戴过方帽子,得过学士衔。后来兴趣转移,于195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学习,毕业后就留校当教师。最初他教布景课,由于学院初创,缺少教材,他就勤勤恳恳地致力于教材建设,写过《舞台美术用制图学》、《剧场和舞台》等讲义,还出版过《舞台道具》一书,一万数千册顷即销售一空,受到欢迎是可以想象的。后来他跟随孙浩然教授上设计课多年,在艺术创作和学术思想上渐趋成熟。可惜十年浩劫耽误了他生命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

    1990年04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戏剧与人性、人的本质

    张传芳;张生泉;

    <正>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戏剧以它独有的风韵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深邃。艺术发展史向我们揭示:凡一流的戏剧大师和戏剧作品所奉献给观众的,说到底就是一个人性和人的本质中极富魅力的精神世界。每一次新的戏剧浪潮、每一次大的戏剧轰动,也无一不是围绕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表现方式而发生。戏剧写人性和人的本质,人性和人的本质通过戏剧而得到凝结和升华。因此,要写好戏、演好戏,就要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然而,究竟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阐述此间题决非易事。本文就试图联系戏剧艺术现象对这一问题作一理论探讨。

    1990年04期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电视剧的有序构造

    孙祖平;

    <正> 尽管屏幕上每年都播出数以千计的电视剧,人们还是在问:“什么是电视剧?什么不是电视剧?”其实,类似的审度不是电视剧所独有的,诸如“什么是戏剧?什么不是戏剧?”“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之类的诘问几乎回响在所有的艺术殿堂,而电影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戏剧的传统几乎跟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相同的问题却有着意义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对后两者,这更多的是一种自信的挑战,新的艺术实践呼唤着新的艺术理论;而对后者,似乎更接近于一种自卑的惶惑:电视剧究竟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1990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谈戏曲舞台革新

    吴瑜珑;

    <正> 八十年代的中国戏曲,为了冲出目前的低谷,强化自身的优势,不约而同地走了一条共同的路:探索、创新。艺术家们不仅把注意力投向剧作,更投向舞台。不同舞台风格的追求,多种演出样式的尝试,构成了八十年代戏曲舞台的一大特色,也为处于低谷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迪。本文试图从八十年代的一些舞台现象入手,重点对戏曲舞台的革新提供一些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笔者不同意将八十年代的戏曲舞台划分为创新与守旧两个阵营,因为这种划分并不确切,他只是将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创新作品

    1990年04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中日戏剧美术教育作品展》开幕

    <正> 第五届《中日戏剧美术教育作品展》开幕了。这一展览最初始于1984年。其前称为《中日舞台美术学生作品展》。由于在展品内容、范围上有新的扩大变化,因此在名称上做了相应的改动。本届展览以中国三所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和日本四所大学、学园(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多摩艺术学园艺能美术学科、武藏野美术大学空间演出学科、大阪艺术大学舞台艺术学科)为主进行展出。展出作品计近七十件。包括有话剧、歌剧、舞剧、芭蕾、电视录像,还有京剧、台剧、昆曲、

    1990年04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中国西南地区拟兽型始原戏剧研究

    王胜华;

    <正> 序言进入中国的戏剧领域,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话剧、戏曲以及近几年来引以为盛事的傩戏、目连戏等样式。其实,自古至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古朴、久远而又独具风格的始原戏剧群,如拟兽型始原戏剧等。然而,这些始原戏剧现象一直未受重视,甚至被排斥于戏剧视野之外,当然谈不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研究了。本人近年来走访学者和群众、查阅书刊资料,以主要的精力对少数民族拟兽型始原戏剧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对它们进行归类研究,重新审视,终于证实了在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存在着拟兽戏剧群落。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空白,而且通过拟兽戏剧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出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既探索戏曲艺术的源头,又考察蚩尤戏、傩戏的原始面貌。本文即是作为第一步的思考成果而奉献给大家的。

    1990年04期 6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论民族压迫对汉民族文化心态的消极影响

    沈炜元;

    <正> 一中华民族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全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是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古代的民族关系史上,尽管也有民族大融汇、文化大交流的升平时期,但更多的是铁与火、血与泪的历史篇章。自秦汉至满清,无论统治民族是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大都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不同民族之间的纷争战火,奴役统治,虽也有助于激发民族的抗争精神,有助于打破社会的封闭性而使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更多的是带来种种消极影响,这除了给当时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无穷灾难外,还为有关民族的民族文化心态带来多种阴影。当年,鲁

    1990年04期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滑稽谲谏——论传统戏剧精神

    徐建融;

    <正> 一艺术是人生的一种审美形式,而在人类艺术史上,象戏剧艺术所达到的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普及程度和社会影响,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戏文见诸文献记载的约有238本,其题材的广泛,有出于正史的,有出于时事的,有出于民间传说的,有出于佛道经典的,有出于宋金杂剧的,也有出于宋元话本的……戏文的取材既如此之广,其所摹写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丰富多彩,自不难想见。戏文之外,元代杂剧见于记载的更多,达560余本。《太和正音谱》卷首《杂剧十二科》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拨刀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它的分类虽不甚精确,但杂剧反映社会人

    1990年04期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加拿大戏剧二百年

    汪义群;

    <正> 加拿大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它的戏剧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般以18世纪为其上限。当然,如果我们往前追溯,也可以将加拿大的戏剧演出史一直推溯到古代爱斯基摩人的宗教礼仪,因为这些宗教礼仪带有十分鲜明的戏剧表演色彩。此外,太平洋沿岸的舞蹈也对加拿大戏剧表演产生过影响。自18世纪以来,加拿大戏剧一直走着一条艰难的道路。一方面,它要抵制强邻美国的影响。因为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是一个超级大国,在戏剧方面尤为活跃。另一方面,它又要摆脱英、法戏剧传统的影响。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加拿大人毕竟只是英、法的移民,传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只有摆脱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加拿大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戏剧艺术。这一艰难的历程竟历时一个多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出现了转机。从此以后,加拿大戏剧出现了很好的

    1990年04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布鲁克与大众戏剧

    宫宝荣;

    <正> 一被西方戏剧评论界人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彼得·布鲁克的创作历程充满着刻意追求的精神。一九四二年,年仅十七岁的布鲁克因为执导了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而一鸣惊人,被称作“戏剧界的奇迹”。廿年后,一出《李尔王》又使他名声大振。然而,布鲁克没有陶醉在成功之中,他怀着巨大的激情和坚韧的毅力探寻着戏剧艺术的奥秘和真谛。一九八五年夏《摩诃婆罗多》,可谓布鲁克的戏剧艺术的瞩目成就,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臻境界。纵观布鲁克的整个创作历程,人们还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即布鲁克的创作方法在六十年代前后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在六十年代之前,年轻的布鲁克在戏剧舞台上十分活跃,

    1990年04期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 主编后记——答对《戏剧艺术》的若干责难

    夏写时;

    <正> 问:贵刊是发表话剧理论为主的刊物。据指控,贵刊1985年以来发表话剧文章逐年递减,何故?答。《戏剧艺术》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面对整个戏剧。话剧只是中国戏剧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刊没有确定过以何剧种为主的方针。当然本刊是有重点的,不同时期略有变化。1988年春,本刊发《征稿启事》,其中说:“本刊的重点是对戏剧现状的研究”;“本刊近期的另两个重点是戏剧与非戏剧的比较研究、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本刊十分关注“戏剧理论方面的空白点”,如表演学、导演学、戏剧教育学等等。而且也曾再三把纯属话剧方面的专题推上重点研究的日程。但编辑部虽确定重点,并为重点之落实不遗余力,而作为一个重视总体学术水平的学报,其版面之最后分配,还得取决于获稿状况和各类稿件

    1990年04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上海话剧发展研讨会在沪召开

    真;

    <正> 上海话剧发展研讨会十月中旬在沪召开,出席者有京、沪、江、浙等省市近百位话剧界人士及报刊记者。会上公布了《上海话剧发展对策研究》。该对策以统计数字批评《戏剧艺术》“发表话剧论文逐年递减”,“1989年仅1985年五分之一”,“1990年改变方向以发表戏曲史论为主”,“引进”外国戏剧理论有“逐年增长趋势”,“对话剧发展……起了不良作用”,“引起上海话剧舞台一时混乱的现象,这无疑是要引以为戒的”。

    1990年04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校园漫步

    <正> 九月七日,我院在实验剧院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暨教师节庆祝大会。党委书记胡志宏、院长余秋雨向全院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向刚入学的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会上,向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陈明正、卢若萍、龙俊杰、刘建平、李学通老师和荣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丁罗男、应玉兰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对被授于“助人为乐好学生”光荣称号的西藏班次旦欧珠、阿旺次仁同学进行了表彰。

    1990年04期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本院教师专著书目

    吕兆康;

    ~~

    1990年04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电视剧《天字号风云录》播映

    于;

    <正> 由本院教师周端木、邓定维创作的九集电视连续剧《天字号风云录》在今年国庆期间由上海电视台正式播映。《天字号风云录》以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吴蕴初先生自强不息、艰辛创业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塑造了一个独特的爱国科学家和民族实业家的艺术形象,讴歌了为祖国的强盛而真诚奋进、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

    1990年04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本院公演剧目一览

    罗晓丹;

    ~~

    1990年04期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迷雾人生》在沪上演

    于;

    <正> 一部由三重空间交错组合的新颖戏剧《迷雾人生》最近由山西省话剧院来沪上演。它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复杂人生和丰富剧作。在沪演出期间,复旦大学和本刊编辑部、研究所分别召开了座谈会。该剧的作

    1990年04期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文摘版

    <正> 八十年代话剧表演艺术漫议康洪兴,发表于《艺术广角》1990年第4期。摘记如下:从表演美学法则、美学观念的高度来衡量在八十年代的十年中,我国的话剧表演艺术已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发展趋势。第一“足”是,重写实、重再现的表演美学观念,即具体表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在体验基础上的再现”的表演方法,虽然受到剧烈的冲击,失去了昔日剧坛霸主的地位和雄风,但仍保持着一定的立足之地和雄厚的实力。其代表作品有:北京人艺上演的《红白喜事》、《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洋麻将》、《哗变》.中国青艺上演的《风雨故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中央实验话剧研究院上演的

    1990年04期 1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本编辑部与上印四厂举行茶会

    <正> 本刊编辑部于今年10月中旬与上海印刷四厂举行工作茶会。双方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就今后《戏剧艺术》的印刷出版工作中如何合作改进进行了商谈。编辑部同仁就多年来印刷四厂所给予大力协作表示感谢。出席者有印刷四厂的部分领导和老师

    1990年04期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戏剧艺术1990年总目录

    ~~

    1990年04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校园八景

    ~~

    1990年04期 16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