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琳·蒙特拉基;熊之莺;
希腊的戏剧活动在当代严峻的社会形势下依旧保持活跃。除国立剧院和私立文化机构外,独立戏剧也艰难求生。在持续全年的演出季中,有数百部作品于各色各样的戏剧空间上演。当代希腊戏剧所涉猎的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催生了一种新的剧作法。不同代际的剧作家们都创造性地从古代神话中汲取剧作素材,并将希腊的社会现实融入其中,试图从文化的根源寻找自我。一些剧作家使用与古代悲剧相同的题材和形式来撰写自己的作品,如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安杰洛斯·斯克里亚诺斯等;另一些则对神话作了原创性的个人阐释。希腊戏剧界始终对神话这一古老的素材抱有强烈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神话才直接引向了探讨人类问题的源头。
2019年02期 No.20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德米特里·楚博什金;韦漪;
里玛斯·图米纳斯执导的《俄狄浦斯王》无疑是2016年俄语戏剧界最不能忽视的作品之一。从《俄狄浦斯王》与经典文本的微妙距离以及与多版本舞台呈现的交互关系,反观其创作历程,这部作品的诞生语境、内容特质和影响范畴,都指向了当代俄语戏剧范式和古希腊戏剧传统两股力量碰撞融合的完整过程。无论是与包括歌队在内的希腊国立剧院团队首次密切合作的特殊性,还是在埃皮达鲁斯古城上演的物质条件,抑或是福斯塔斯·拉塔纳斯的音乐、阿多玛斯·雅可夫斯基的舞美与全体演员的出色表演,于表于里,《俄狄浦斯王》都实现了一次古希腊悲剧内核的当代复刻。
2019年02期 No.208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萨瓦·帕特沙里迪斯;虞又铭;
古希腊戏剧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改编、上演,其在当代的改编有两个主要倾向:一个是追求所谓的对古代演出的复原,这在今天的希腊学界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另一个倾向则更注重在地化效果,即与改编方当地的文化、历史语境相关联。美国戏剧家查尔斯·米对埃斯库罗斯《乞援人》的改编,不同于上述两种改编选择。查尔斯·米的《大爱》一方面触及到美国社会的消费主义现实与商品化趋向,另一方面,又紧密结合全球性的难民现象、政治角逐、两性关系、法律的正义性等问题,从而使得他的改编兼具在地性与全球性,为埃斯库罗斯的《乞援人》赋予了全新的当代意义。查尔斯·米的这一改编实践对古希腊作品的当代可能性作出了极富意义的揭示,当然,这也同时显示出古希腊戏剧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2019年02期 No.208 2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 胡鹏;
手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同时也是戏剧舞台上的众多道具之一,它不单单能反映角色的性别、国族、阶级等身份,同时也能展现出其性格特点。《奥瑟罗》以摩尔人奥瑟罗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因嫉妒杀死妻子的悲剧。本文拟以此剧中细小而又关键的舞台道具手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奥瑟罗手帕的特点,结合同时代的性别与种族意识,指出手帕不仅与苔丝德梦娜作为妻子的品德相关,更是奥瑟罗本人异国性的象征,具有"魔法"的手帕正是剧中一切悲剧的根源。
2019年02期 No.208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张浩;
在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中,以A. C.布莱德雷为代表的莎评家受到亚里士多德"性格缺陷"理论的影响,多把悲剧的原因归于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因素,从而遮蔽了"性别"因素在悲剧中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总结,系统研判,解析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违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性别特征期待的越界行为,剖析越界这一具有行为和性别特征双重属性的问题在剧中人物命运中的作用,并由此提炼出一组跨越传统性别疆域的幕后推手型权力女性形象、她们的分别是《科利奥兰纳斯》中作为越界母亲的伏伦妮娅、《麦克白》中作为越界妻子的麦克白夫人、《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作为越界女王的埃及艳后。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主体是特定文化建构的产物,而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与菲勒斯中心主义支配下的女性性别特征相关,是社会文化赋予的性别特征的束缚与女性渴望权力、平等、自由和精神独立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性别悲剧。
2019年02期 No.208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 孙宇;张龙海;
莎士比亚戏剧在20世纪初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时期传入台湾。1945年以后,台湾莎剧研究回归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文语境。然而,自莎士比亚戏剧进入台湾一百多年来,莎剧研究作为台湾外国文学与戏剧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地区的发展与流变,并未被大陆学者在整体上进行过全面论述与研究。本文重点考察莎士比亚戏剧在台湾的起源,以及台湾莎学与大陆莎学相比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全方位把握台湾莎士比亚戏剧的发展脉络,旨在呼吁大陆学者在加深对台湾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理解与把握的过程中,增强与台湾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文化挪用的同时,与台湾莎剧学者共同提升中国传统戏剧的品质,实现在全球化时代最大化地将中华文化进行对外传播,继而实现台湾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主体性回归。
2019年02期 No.208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 韩曦;
当代美国戏剧发轫于20世纪初欧洲现实主义剧作家,如萧伯纳、易卜生、契诃夫等的剧作在美国的传播,以尤金·奥尼尔《天边外》等登上百老汇舞台为标志,开启了当代美国戏剧本土化的历程。当代美国戏剧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生态、社会变革、文化发展和民众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世界戏剧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戏剧的主潮。从1950年代末开始,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蓬勃发展,出现了先锋剧、荒诞派等反传统的戏剧思潮和流派。伴随着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发展,黑人戏剧、女性戏剧、同性恋戏剧等各领风骚,当代美国戏剧思潮绽放出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的局面。
2019年02期 No.208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 袁家丽;
阿尔比的戏剧常呈现各种游戏,其游戏特征既是展现戏剧命题的文本策略,亦是指涉剧场内、外权力关系的隐喻表达。《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该剧中的游戏不仅是性别身份的表演,更是权力关系的博弈,其游戏性暗含着剧作家对剧场内、外权力关系的审视与协商:剧场之内,人物通过游戏进行权力协商,以获得一种家庭结构内的微妙平衡,其冲突与张力昭示了美国60年代的社会政治图景;剧场之外,剧作家通过戏剧表演与百老汇的商业模式、审查制度以及社会性别制度等权力结构进行文化协商,以获得一种社会结构内的身份认同,其抗争与妥协揭示了当时同处于边缘地带的美国民众对身份认同的渴望与焦虑。
2019年02期 No.208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