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特稿

  • 20世纪戏曲现代化的迷思与抵抗

    傅谨;

    20世纪戏曲的艺术形态出现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动因主要源于"戏曲现代化"的迷思。戏曲的"现代化",包含了戏剧内涵、戏剧形态和戏剧体制这三大方面,当其涉及戏曲艺术形态这一根本特征时,立刻遭遇强烈的反抗。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中,推陈出新的政策取代了全面更替演出剧目的努力,就是这一反抗的直接结果。但20世纪传统戏曲仍然出现了体现着戏曲"现代化"内在诉求的三方面变化:引入导演制度,以现实主义原则重新认识戏曲表演手法,至于"反映现实"的要求,背后隐含的实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它们激发了20世纪末戏曲领域剧种意识的全面觉醒,舞台表现领域的"戏曲化"理念因此成为新的共识。

    2019年03期 No.209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论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与对策

    姜凌;

    基本功是传统戏曲表演的基础。作为其核心的"四功五法"与程式性表演,是戏曲舞台形态的标志。经历了全面学习苏联写实主义表演时期和"样板戏"时期,写实表演手法的大量植入与一些导演的过度介入,导致大量传统戏曲表演手法流失。戏曲舞台表演呈现出"重人物情感体验、轻功法"的固态化趋势。"以程式性表演完成各类脚色登场"的传统舞台形态趋于衰弱。在戏曲教学环节上,"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脆弱性,使"传承"能力降低。这导致戏曲表演基本层面的失衡。尊重戏曲表演本身的属性,把传统戏曲教学融入现代教育,加强理论研究,与"口传心授"传统模式相互为用,维护戏曲表演传统基本层面传承的精准和完整,应该成为戏曲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目标。

    2019年03期 No.209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晚清民国江南曲社与曲师关系论略

    裴雪莱;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曲社蓬勃兴起,进而成为昆腔唱演传播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态,其发展离不开诸多曲师的指导参与,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系昆腔的生存。具体表现在:一、曲社需要曲师技艺传承指点;二、曲师需要曲社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三、曲社与曲师的共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剧种声腔史意义。

    2019年03期 No.209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的戏曲文献学意义

    刘勇;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第一部南戏校注类著作,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意义。其成就表现在:一、在曲文的标点上,创造了一种既参照后世曲谱,又依据曲韵、文意区分句逗的标点方式。二、在曲文疑难字、词的处理上,采取果断而又谨慎的态度。误处必改,疑处必辨,但凡改动均指明原因,体现科学严谨的学风。三、在曲文的注释上,力求探求语词的本源及其在剧本中的含义,同时兼顾其引申含义,做到考源察流。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虽存在少数瑕疵,但明显优于后继的同类成果,代表了南戏校注的最高水准。

    2019年03期 No.209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中国话剧研究

  • “查明哲之谜”解析

    吴戈;

    查明哲是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导演之一。对他的研讨越多、研究越多,就越使他成为一个"谜"。其实,"查明哲之谜"的谜底来自他创作中贯穿的人道现实主义厚实底蕴、舞台叙事的"演出悬念"技巧,以及剧种跨界方面得心应手、手段杂取的多元艺术能力。

    2019年03期 No.209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 中国当代奇观戏剧的文化批判

    杨光;

    奇观化是20世纪西方现代戏剧发展的整体趋势。1980年代,中国话剧的发展受到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19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转型使中国话剧也开始发生奇观化转向。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话剧奇观是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产物。话剧奇观化的发展倾向恢复了戏剧的娱乐本性,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奇观戏剧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掩饰精神的贫瘠。它是中国话剧现代化历程中的回潮。

    2019年03期 No.209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 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

    翟月琴;

    1987年,上海先锋戏剧引起关注。与"探索"或是"实验"等名称有别,"先锋"本身就具有实验性,而这种实验是在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和戏剧艺术三种力量的整合下,越出传统边界、规矩和隔阂的新型戏剧实验。新世纪以来的上海先锋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真汉咖啡剧场和下河迷仓剧场的运营独立性的形成,草台班的社会性戏剧和组合嬲的临界性剧场,多方面地勾勒了新世纪以来的上海先锋戏剧生态。

    2019年03期 No.209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 香港实验戏剧的空间实践

    李玲玲;

    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都发生了戏剧革新浪潮,剧场空间实践的变革是其重要特征。厘清剧场空间如何进入戏剧创作的编码系统之中,有利于搁置"小剧场运动"引发的争论,重新认识、评价这一浪潮。与内地和台湾不同,香港的戏剧革新更依托大剧场空间进行,大剧场空间的文化属性,在实验戏剧创作中成为了革新、超越和隐喻的对象。而小剧场则是"异托邦"空间,它们本身的"反场所"特质让小剧场实验戏剧自觉地采取了先锋立场。

    2019年03期 No.209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舞台美术研究

  • 略述灯光与戏曲的一些历史记忆——祝贺金长烈先生舞台灯光“探路”60年

    龚和德;

    人工光参与戏曲表演,始于目连戏,称"灯彩",是介乎灯光与布景之间的特殊造型艺术。至明末,进入缙绅富室的家乐,著名例子为《唐明皇游月宫》,其演出效果值得做专业分析。而刘晖吉,当是戏曲灯彩史上留下姓名的第一人。近代灯光布景的兴起,导致灯彩衰落。戏曲采用新的电光源之后,除照亮表演区外,还起过突出名脚、摹拟天象、渲染气氛的作用。舞台灯光艺术的进展,取决于器材、人才、理念三种因素。灯光理念的现代开端是瑞士的阿庇亚。艺术理念的核心问题是对舞台空间的解释和表现。新中国灯光艺术的曲折发展,金长烈是亲历者也是引领者。他的著述,是教学内容和创作经验的系统总结,对灯光艺术的继续演进,富于前瞻性和指导性。

    2019年03期 No.209 9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3K]
  • 清末民初上海戏剧舞台中光的应用解析

    边思敏;陈翔;

    对"光"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中持续的、多角度的探讨,海派京剧是开先河者。彼时的戏剧批评家对海派京剧的舞台表现方式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浅层的、媚俗的商业性尝试。然而,新的要素在舞台空间中被运用和消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以"光"在海派京剧中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一要素与舞台空间、戏剧叙事的关系探索实际上经历了从相互分离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并最终达成了与其他要素的有机配合。"光"恰当地从属于舞台空间,与其他要素一同完成了对戏剧艺术这一整体的呈现。

    2019年03期 No.209 108-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8K]
  • “体验经济”下的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革新

    王千桂;张仲年;

    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新媒体戏剧的舞台美术需要进行"角色突围"。愈演愈浓的观众戏剧体验,体现在传统戏剧中的观众体验意识的加强、前沿戏剧中观众体验探索的深入以及新媒体演艺对观众戏剧体验的拓展中。"体验经济时代"初露端倪后的新媒体戏剧观众体验的演化,从观演"强互动"向观众"强体认"演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创造"演变,戏剧体验空间出现了"延伸"和"再生",戏剧体验内涵也出现了"转换"和"升华"。"观众戏剧体验演化"促进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的角色突围。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有了角色的增添、丰富和转变。"舞美角色突围"直接引发新媒体戏剧体验式舞美空间的革新。"观众的深度戏剧体验需求"是新媒体戏剧体验式舞美空间变革的基本推动力;"舞美角色演变"既是推动新媒体戏剧体验式舞美空间革新的起点,又是其终点;"未完成空间"是孕育新媒体戏剧体验式舞台美术的土壤。

    2019年03期 No.209 117-13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3K]

戏剧管理研究

  • 格洛托夫斯基“个人品牌”的形成、传播与接受

    黄海;

    格洛托夫斯基及其同事、后人在欧美的戏剧艺术实践,暗合"个人品牌"传播与接受的一些规律。他独特的"个人品牌"的核心价值,就是"阈限的象征者"。这个独特定位,在欧美文化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节点上,在向东方的宗教灵修和神秘异质文化学习的风气中,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他的自我探索对艺术消费受众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客观上暗合"事件营销"与"饥饿营销"的品牌传播规律。他的艺术管理实践,是通过对艺术受众的分析,形成独特的原创性策略,对人类宗教产生之前的意识和无意识源头进行反思,以重建人类的灵性生活,对艺术家"个人品牌"形成具有启发作用。他通过类似灵修的独特演员训练方法来确保表演质量,通过理论书写等沟通手段,与其他后现代戏剧的先行者合作建立"共同品牌"。

    2019年03期 No.209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 乌镇戏剧节的品牌发展和城市文化

    韩爽;

    作为目前国内最受国际认可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在戏剧节的品牌形成过程中,乌镇戏剧节充分结合了当地古镇特色和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经济的推动下,围绕戏剧节的品牌树立、维护和拓宽做了较为完善的基础工作;以内容营销为基石,明确了品牌在戏剧节发展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民间独立运营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的品牌建设积极与当地城市文化相互关照和影响,促进和带动乌镇乃至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

    2019年03期 No.209 14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6K]

学术评论

  •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的开创之作——评李志远《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

    刘于锋;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多样,对这些复杂的批评形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构建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体系的重要工作。李志远《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借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古代戏曲的各类批评形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戏曲批评形态的构成、特点和意义。本书对具有争议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史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清晰厘定,并在学理的分析、批评的实践操作、学科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学术创新。从戏曲批评研究史角度来说,本书是第一部以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为研究对象并体现戏曲批评完整体系的专著。

    2019年03期 No.209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4K]

  • 上海戏剧学院2014级戏剧影视艺术硕士(MFA)毕业演出《在茫茫大海上》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编剧:斯拉沃米尔·穆罗热克[波兰]导师:何雁导演:李旻原制作人:潘筱婉执行制作:潘锐舞台监督:常瀚水舞美设计:贺靖、张雅棋服化设计:张帆灯光设计:刘梦妘音乐总监:何伟豪平面设计:罗伊扬宣传文案:费晓燕导演助理:赵健彤舞监助理:刘欣服化助理:柏杨、方文欣、兰秀洁、张靖怡灯光助理:邓淼、王宋淇演员:尹成汉(2014级戏剧影视艺术硕士研究生)主演小残片:尹成汉大残片:刘凯中残片:张钮邮递员、情人:汪晨雪

    2019年03期 No.209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