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图尔·杜达;唐婕;
现实主义表演者的所有动作——手势或其他动态行为,是由特定角色的心理特征所激发的。身体表述行为则相反,没有遵循心理学概率规则,而是通过运用动态性身体技巧来展现表演者的能量性身体。其中的一些动作可以作为物理刺激来揭示或凸显能量性身体的某些特征,是对现实主义角色扮演所有美学和意识形态规则的挑战。
2019年05期 No.21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魏梅;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学习、研究与接受,不只为他自己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继续影响了当时青年一代波兰导演,如我们熟悉的克里斯提安·陆帕。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动态接受结果表明,戏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辨证性的接受对戏剧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与推动作用。
2019年05期 No.211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徐健;
从112年前鲁迅最先介绍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到今天波兰导演陆帕与中国戏剧人合作完成作品,波兰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计划、有目的地译介与交流"、八九十年代"以格洛托夫斯基为主的有限传播与主动接受"和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迈向剧场、深化合作"三个重要时期。同其他国家戏剧的传播引进一样,波兰戏剧为中国所熟知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参照到接纳、从学习到共鸣的过程,但波兰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实践为波兰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以及中波戏剧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阐释与研究空间。而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更多外国戏剧在中国的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国话剧艺术功能、创作观念、美学表达等的变化演进留下宝贵的他者参照。
2019年05期 No.211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陈曦;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当巴赫金构建复调理论时,他把戏剧作为与复调对立的独白体典型,排斥在这一理论之外。但当下的戏剧研究并未真正重视这一问题,反而不加讨论地使用复调理论进行戏剧研究。本文在廓清复调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巴赫金如何理解独白体以及其将戏剧判断为独白体的理由,并由此指出当下使用复调理论进行戏剧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进而探讨复调理论在戏剧研究中的可能性,以及在戏剧研究中正确运用复调理论的方法。
2019年05期 No.211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韩玉果;
情绪具身观认为身体是情绪表达的基础,对个体情绪的理解依赖于身体的活动和行为。《舞论》是一部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其内容涉及到戏剧艺术作品中必须展现的感情传递行为。本文不仅从戏剧艺术的角度阐释了身体剧场对《舞论》中情绪具身观理论观点的佐证,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情绪具身观的认知机制——具身隐喻效应。
2019年05期 No.211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林青虹;
理论的旅行不仅要追问适用性问题,还要讨论适应性问题。传统行动素模式在解释热奈的《女仆》时出现了不适用性,但回到戏剧符号学原点,可以发现对于后现代戏剧,不是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法不适用了,而是二元对立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此产生的"句法"和"语法"也待修正。行动素模式要突破其解释力半径,就必须工具创新。新行动素模式仍由三组二元对立的要素组成,发送体与接受体、主体与宾体不变,辅助体与反对体改为建构体与解构体,其关系不再用单向或双向的箭头联系,代之以三个关联的双曲线,无限趋近,但又非线性。用之分析《女仆》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显示行动素模式对后现代戏剧甚至新电影作品都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2019年05期 No.211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沈春花;
911事件以来,齐泽克等人提出的语言暴力成了西方暴力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而戏剧界对语言暴力的感知比理论家们早了大半个世纪,二十世纪初先锋派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就指出语言成了束缚戏剧艺术发展的阻力。尤金·奥尼尔作为西方表现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反映了语言暴力对个体人物的影响,主要包括语言给生活强加意义体系,给个体命名并通过其说服力量控制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而奥尼尔的创作风格和困境体现了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局限,写剧本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将多维的艺术场景付诸抽象文字的造型描述过程,语言是工具同时也是束缚。而将剧本转变成舞台演出是一个造型描述的逆过程,这也是戏剧艺术摆脱语言重获多维化生命的过程。
2019年05期 No.211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陈晖;
屏幕催生出现代人类的屏幕意识,产生心理与思维模式的更迭,导致了新文化意识的形成。俄罗斯现代戏剧以屏幕为依托打造的多元化戏剧舞台,引发出对于屏幕意识的产生与文化更迭、屏幕意识与俄罗斯现代戏剧的融合、屏幕意识与戏剧全球化问题的思考。具有屏幕性质的俄罗斯戏剧与其所处时代存在着对应的美学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
2019年05期 No.211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邓黛;
作为一部没有喜剧情节和喜剧结局的喜剧,契诃夫《樱桃园》的喜剧精神体现在剧作家所提出的现代性命题中。契诃夫在这部剧作中对时间、空间进行了最后的思考,他对人类的命运抱持着悲悯的胸怀,以理性主义者的怀疑精神剖析了剧中人卑微、琐碎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展现了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现代人的渺小,由于心灵的软弱与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这些现代人成为永恒变化、无限绵延的时空中的一个玩笑。契诃夫在《樱桃园》中的这些思考全都成为了现代戏剧中的重要命题,这既是《樱桃园》的现代性所在,也是它的喜剧精神所在。
2019年05期 No.211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姜训禄;
关于现实主义戏剧,通常的审美范式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关注生活真实和内心真实。其演剧形式美的一切衡量标准基于是否逼真,即在舞台上制造"生活幻觉"。里玛斯·图米纳斯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新视角挖掘原作以外的世界,通过演员的"第三张脸"、导演的剧本幻想和观众的处境幻想为我们展现了现实主义的非写实形态。图米纳斯的幻想现实主义是写意的现实主义,立足戏剧在剧场层面的原始功能,将观众关注的焦点从剧本情节转移到戏剧氛围,其方法论启示体现在现实主义戏剧的另一条建构路径——氛围戏剧。
2019年05期 No.211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陈世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早在1911年就形成,并开始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推行,但是他把这个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地探索和吸收他人经验,加以修正和发展,在晚年对自己的体系成功地做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正和补充,这就是"形体动作方法"的提出和实践。"形体动作方法"在苏联和欧美都引起了关注,怎样准确地看待这一方法、避免片面性?苏俄的克里斯蒂、普罗柯菲耶夫、弗拉季米罗娃、丘士金、查哈瓦,以及波兰的格洛托夫斯基等多名戏剧家和学者的不同诠释,可以供读者参考。
2019年05期 No.211 11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吴泽涛;
俄罗斯杰出的戏剧教师尼古拉·瓦西列维奇·杰米多夫研发了一种能让演员触摸到神秘灵感的内在有机技术,这种内在有机术可以让演员实现"自我觉察"的创作过程。杰米多夫在创造性领域的发现引起了俄罗斯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注意,因为他揭开了创造性心理过程的奥秘。除了训练演员真实的舞台生活技巧外,杰米多夫还提高了体验派演员(或称悲剧演员)的心理技巧,这是一门教导演员如何驾驭情绪、增进情感的学问。
2019年05期 No.211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苏亚娟;
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是异常艰辛复杂的。残酷的种族歧视打破了她们进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为了得到认可,她们采取迎合主流观众期待的社会表演。然而,这种行为让她们落入了殖民者模拟策略的陷阱,形成了扭曲的客我。理想化表演造成的文化误解只能靠重塑主我才能解开。本文以薇莉娜·哈苏·休斯顿的《茶》为研究对象,探讨剧中五位"战争新娘"的社会表演,以及她们在平衡主我和客我的过程中寻求到的安身立命之道。
2019年05期 No.211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