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理论与批评

  • 雷曼的Postdramatisches Theater在中国和日本

    濑户宏;

    汉斯-蒂斯·雷曼的Postdramatisches Theater1999年以德文原版问世后,2002年日文版《ポストドラマ演劇》(全译)、2010年中文版《后戏剧剧场》(选译)相继出版,大受欢迎。中日两国戏剧研究界对Postdramatisches Theater的理解有着明显不同。中国学者认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提出了一个理论,并结合此理论和目前中国戏剧的现状展开了热烈讨论。日本学者认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戏剧动态的介绍和总结,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因此该书在日本的接受比较平静。"后戏剧剧场"作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的中文译词有失妥当,没考虑中国戏曲(昆剧、京剧等)的存在,因此应翻译为"后话剧戏剧"或"后话剧类戏剧"。

    2020年01期 No.21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融合:一种新戏剧观

    张仲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体验经济"的崛起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戏剧出现诸多新的探索、新的形态,种种迹象表明有新的戏剧观正在前行。新现象要求新的美学阐释和理论发展。因此,"融合戏剧观"正是在前辈的理论成果基础上,试图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形态作出回答。

    2020年01期 No.213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从《节妇吟》的修改到《陈仲子》的复排——王仁杰戏剧观念再思考

    林清华;

    "返本开新"是王仁杰戏剧观念的核心,但在返本与开新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裂缝,王仁杰的剧作是其弥合裂缝的努力与实践。学界多认为王仁杰的作品存在鲜明的"复古"倾向,但通过考察《节妇吟》的文本修改、《董生与李氏》的多元解读与《陈仲子》的不同际遇,可以发现,处在古典与现代夹缝之间的王仁杰,其戏剧观念在困惑与纠结的过程中,其实经历了几次有意味的后撤,而正是这些有意味的后撤,成就了他的剧作在中国当代戏曲界独一无二的个性与多元化的理论价值。

    2020年01期 No.21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戏曲新编——以“休妻/夫”故事模型为中心的探讨

    徐晨;

    以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来解读戏曲,既可以是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与演变的一条重要路径,也应该是新编剧目究竟以何种价值取向与审美维度面对当下戏剧环境与年轻观众的一种尝试。在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众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并以"婚恋为题材"的剧目,有一个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王有道休妻"及"朱买臣休妻"等"休妻/夫"故事模型,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京剧《御碑亭》及昆剧《烂柯山》等经典剧目在不同时期的改写和编演,以及戏曲新编创作中女性价值观念的演变及其命运模式的重构。

    2020年01期 No.213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中国戏曲研究

  • 耍孩儿·台阁(抬阁)·肉傀儡

    康保成;张哲;

    金元时期已广泛使用的曲牌[耍孩儿],来自将幼童扛在肩上玩耍的一种游戏,亦即"肉傀儡"。幼童若以土木制作的假娃娃充任,便成为傀儡戏。艺人在演唱傀儡戏时专腔专用,此唱腔便演变为曲牌。文献中记载的"肉傀儡"现在依然保留在全国各地,多地称其为"抬阁",宋代以前多写作"台阁"。最初用于佛道二教仪式,是以草木扎成的亭台楼阁,并非一种娱乐方式。作为娱乐方式的台阁出现在南宋。明代出现"抬阁"的叫法,其意义也从名词转而成为动宾词组,且专指幼童被扛在成年人肩上游戏。其余还有"芯子""小儿扮戏""背铁棍""飘色"等多种叫法。其特点是在衣裤中穿入一根金属的"芯子"将小儿绑定,观众只看到小儿是立于大人肩上,或坐在车上、轿上,装扮戏剧故事。广东地区的"水上飘色"(当地人直称"水色"),则是小儿立于船上装扮戏剧人物。

    2020年01期 No.213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丝路交融:梨园戏手姿与敦煌手姿渊源考

    王晓茹;

    泉腔梨园戏深居东南一隅福建泉州,敦煌莫高窟位于大西北甘肃敦煌,两者相隔万里为何其手姿密切关联。这一问题涉及泉腔梨园戏剧种的历史源流,还涉及古代陆丝文化与海丝文化的交汇融合。从造型方式、表现手段与文化内涵三层面比照,探明梨园戏手姿与隋唐时期敦煌尊像画人物的手姿蕴有亲密的"血缘关系"。考证唐代中原传入泉州的歌舞戏"戏弄"的"下南"一派和宋代南外宗正司传入泉州的乐伎家班的"小梨园"一派,探明在丝路交融中唐宋时期歌舞艺术的共同始源是两者渊薮关系的成因,将梨园戏肇基期往前推至隋唐时期,联通"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与"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壁画,为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研究开辟新渠道。

    2020年01期 No.213 4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0K]
  •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西安的秦腔秦伶

    陈志勇;

    清乾隆间毕沅连续在西安为官十四载,其幕下文人和名伶汇聚,秦腔演出频繁。由三位幕客合撰的《秦云撷英小谱》,是毕沅西安幕府演剧活动和文人狎伶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承载着作者对秦腔源流和艺术特征等问题的思考。毕沅幕中江南文人群体对秦腔秦伶由拒绝到喜爱的转变,反映出当时剧坛"喜梆厌昆"的新潮流。毕沅西安幕府因处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事件节点上,幕中演剧成为清中叶上层社会消费秦腔的典型案例。

    2020年01期 No.213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论中国戏曲中的“超视界”演述现象

    肖熠君;

    "超视界"演述是指中国古代戏曲中明显超出剧中人物生平经历、感知范围、生活体验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其实质是剧作家巧借演述者"声口"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隐身"参与剧场主体之间审美交流互动,使剧场主体实现"视界交融"而行之有效的一种编剧桥段。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超视界"演述形式主要有四:剧作家有意让剧中人念诵后世诗文以激活观众的"前理解",剧作家有意让前代人物用后世典故以激活观众的接受"视界",剧作家巧借剧中人物之口"预述"剧情以引发观众的"审美期待",剧中人不在现场也能知道当时发生之事以推进演述进程。"超视界"演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原创性和和合性的特色。

    2020年01期 No.213 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中国话剧研究

  • 五四以来婚姻爱情戏剧的八种模式——历史纵览的报告

    陆炜;

    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从《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纵览这一精神百年来的戏剧表现,可以概括出作为创作套路的八种模式。20世纪10年代末和20年代,出现了"正面宣示式""展现恶果式""悲凉心态式"和"观念探讨式"四种,反映出婚姻爱情观念是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在40年代,出现了讽刺旧文化残余的"嘲笑旧俗式",在50年代,则有配合《婚姻法》颁布的"法制宣传式"。此后,由于"极左"思潮肆虐,产生了"革命化爱情式"的戏剧,80、90年代出现的"肯定人欲式"则是对"极左"的历史性反拨。八种模式不是编剧法研究,而是借助戏剧的文化历史研究,呈现一幅具体可感的历史画卷。

    2020年01期 No.213 9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有边界的“身体”:论王墨林的戏剧“身体观”及其现实意义

    罗祎英;

    王墨林的戏剧"身体观"是将身体从不可见的形式附庸到再度文本化的一种尝试,即通过对"身体""肉体""人"概念的审慎区分与界定,将"身体"作为批判与反思的工具,在语言的失能与感觉/感官的复归中寻找身体与空间、记忆、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所力图完成并正在探索的理想是寻找一种独特的"中国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在各个具体而微的历史心绪中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身体观"在尽力坚守其"激进"的精神内核的同时,正不断地在历史与记忆、政治与艺术、生活与表演、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多重边界中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

    2020年01期 No.213 10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新世纪中国先锋戏剧的身体叙事

    陈吉德;

    身体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符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物。身体叙事成为新世纪中国先锋戏剧的重要特征。新世纪中国先锋戏剧身体叙事主要关心情欲、死亡、疾病等问题,此外还涉及器官、与空间的关系、暴力意象、动作等问题。身体叙事使得新世纪中国先锋戏剧在思想内容层面上显得厚重充实,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这对于中国先锋戏剧今后的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2020年01期 No.213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莎剧中国化与话剧民族化——论顾仲彝、费穆《三千金》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

    陈莹;

    上海沦陷时期,顾仲彝、费穆的《三千金》通过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将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态度融入剧本,体现了创作者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对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吁求,而创作者尝试用电影手法营造剧中的民族空气也使得该剧成为一次戏剧民族化的有益探索。

    2020年01期 No.213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舞台美术研究

  • 试论当下中国戏曲舞美创作的美学追求

    伊天夫;

    在第十三届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中,中国舞美设计师高广健选送的京剧《天下归心》获得演出设计金奖,刘杏林选送的昆曲《牡丹亭》获得演出设计荣誉奖。在这两部获奖的中国戏曲舞台设计中,当代中国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正发生新变化。他们运用抽象简约的艺术处理方式,对传统古典的艺术元素进行当代"激活"以及转换运用,寻找自身文化的元素符号,使中国戏曲舞台美术走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表明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取向,在当下变成了很多有追求的中国舞台美术设计师的自觉行为。

    2020年01期 No.213 141-14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融入生活的舞台艺术观念和形态——数字媒体和文旅产业语境下的舞台美术思考

    韩生;

    舞美以多学科专业边缘交叉和艺术要素多元构成为特点,近年来在戏剧等各类演出中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舞美专业逐渐为社会所关注。基于数字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文化装备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新时代的演出艺术形态呈现为综合多元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艺术种类之间、实体和媒体之间、虚拟和现实之间、人机之间等等,构成了多元的和以交互体验为特征的演出艺术新形态。舞台美术在其中起到的平台和枢纽作用是其之所以在当今更加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以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为特征的当今剧场艺术创作与运作,更加需要一种对应当今时代条件下新的整体戏剧观,这也是对舞台和戏剧演出艺术本质规律认识的回归。

    2020年01期 No.213 148-1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2K]

学术评论

  • 大师剧《熊佛西》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监制:胡敏、谢巍出品人:刘庆统筹:徐咏、伊天夫制作人:沈琦艺术总监:熊源伟编剧:孙祖平导演:熊梦楚执行制作人:顾颖、余秀秀舞台设计:张弛灯光设计:沈倩服装造型设计:范丛博多媒体设计:戴炜音乐设计:黄磊平面设计:李雪松舞台监督:朱玥

    2020年01期 No.21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我刊在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中获得多项殊荣

    <正>2019年11月26日至27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责任与使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会上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评优结果。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获得"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国戏曲研究"获得"特色栏目",编辑部离休老主编夏写时研究员获得

    2020年01期 No.213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陈古虞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暨《陈古虞文存》新书发布会

    <正>2019年12月12日,陈古虞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暨《陈古虞文存》新书发布会在我校佛西楼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戏剧学院和文汇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戏离退休工作处、戏文系和戏剧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党委副书记胡敏,文汇出版社社长周伯军,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何添发、戴平,上海戏剧学

    2020年01期 No.21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