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理论前沿

  • 后剧作戏剧与后剧作表演

    马文·卡尔森;胡开奇;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了"后剧作戏剧"的概念。所有"后"术语的一个共性就是拒绝既定传统的某些要素。"剧作"指的是戏剧文本及其历史,而"戏剧"则是指文本在舞台上的呈现。"后剧作戏剧"就是要超越剧作,将表演从文学文本中解放出来。从上世纪初戈登·克雷和德国"导演戏剧",到近年来几位主要国际导演伊沃·范·霍夫、凯蒂·米歇尔、庞奇专克剧团和西格纳剧团的最新作品,其共同点就是对传统戏剧和模仿观念发起挑战,旨在颠覆传统戏剧这一与日常生活和其环境氛围截然分离的虚构体系。

    2020年02期 No.21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关于“戏剧性”问题的再思考

    汪余礼;

    反思近四十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戏剧性"问题的种种讨论,发现有些认识亟需澄清。首先,"戏剧性"并不等于"戏剧艺术的特性",而至少具有"作为戏剧特性的戏剧性""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作为生活用语的戏剧性"等四个义项;它们各有所指,如果混淆其差异则会带来很多混乱。其次,"作为戏剧特性的戏剧性"主要指"现场扮演性";"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不断有所变化,可以具有"假定性""摹仿性""集中性""整一性""幻觉性""抒情性""叙事性""展示性""交流性""冲突性""表演性""游戏性""仪式性"等多重意涵;"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则有着比较稳定的内涵,主要指"在主客相遇时所构成的审美场中缘构发生的一种既扣人心弦又出人意外的性质或关系性存在",因而与"紧张感""意外感""震惊感"等审美经验密切相关。第三,"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相对偏于客观,其自身既向几乎所有艺术样式开放,又孕育着新的艺术样式;"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相对偏于主观,其根底在于人的自由本性与共通感。若合而言之,则"戏剧性"最终指向艺术存在的根据与价值。

    2020年02期 No.214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戏剧理论与批评

  • 论契诃夫的独幕剧创作

    彭涛;

    契诃夫的独幕剧创作是其戏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是通俗笑剧,多数由其本人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来。另一部分独幕剧则可纳入悲喜剧的范畴。从小说家到戏剧家,契诃夫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对小说进行改写,更是一种戏剧观念的革新。契诃夫的独幕剧创作继承了果戈理、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传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特别是《在大路上》一剧,已经具备了一种多声部复调戏剧的美学特征。

    2020年02期 No.214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叙述的罗生门——论马丁·克里姆普剧作的叙事形式

    刘米杨;

    英国当代剧作家马丁·克里姆普在作品中不断对戏剧的叙事方式进行探索。在剧作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克里姆普都在对传统戏剧元素的意义与功能进行解构。从他的代表作《生命侵袭》中,能够发现他的剧作技巧不仅服务于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思想,而且更多的是去表现他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剧场观演关系的反思。于是,《生命侵袭》破坏并重构了一套克里姆普式的剧作语汇,将对编剧技巧的研究推向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020年02期 No.214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灵动的时空——论桑顿·怀尔德早期独幕剧对舞台时空自由度的拓展

    袁宏琳;

    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一直执着于在戏剧中思考抽象哲理,渴望追求戏剧的普遍意义。其早期独幕剧运用无实物表演、时空的抽象化、舞台监督等手法,突破了传统戏剧时空的规定性,探索了独特的表达形式,寻求到将日常生活戏剧化的独特方法。从他早期独幕剧到其代表作《我们的小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怀尔德在形式、内容上的坚持和探索;对比这些独幕剧和《我们的小镇》的成就,我们也能更加明确,灵动的形式和场面实体内容上的统一,是剧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020年02期 No.21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摧毁》的悲剧情感结构

    易杰;

    在萨拉·凯恩的剧作《摧毁》结尾处,主人公伊恩在死后还能继续有知觉,保持存在。这个未死的形象体现了雷蒙·威廉斯所说的悲剧情感结构。通过整个戏剧行动,伊恩经历了从贫者到替罪羊的结局。伊恩既生又死的埃特状态展示了一个新的悲剧情感:伊恩处在生与死之间,神圣与可怕之间,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希望和绝望之间,元叙事与所有叙事的终结之间。凯恩将戏剧的物质性与艺术再现相结合,摧毁戏剧叙事结构,使《摧毁》具有西方当代深刻的矛盾辩证的美学意义。

    2020年02期 No.214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戏剧与社会

  • 权力和暴政的历史展演——索因卡“权力戏剧”评析

    宋志明;

    索因卡创作"权力戏剧"的时间达半个多世纪,是对非洲大陆政治暴政的历史化书写。这些作品以"含泪的笑声"的讽刺艺术,批判了"权力醉汉"式的非洲独裁者对权力的滥用。权力戏剧提出"内部殖民"以及如何建立有效而公正的权力结构的问题,指出非洲内部的"殖民贵族"与少数社会精英结成权力集团,他们复制了前殖民主义的霸权模式,同时吸收了传统社会的"威权主义"的政治机制,把"食人主义"的权力观渗透到公众、宗教以及国家权力意志等各个领域,是导致非洲社会政治腐败的根源。"权力戏剧"秉持了索因卡利用非洲的艺术形式及时回应现实政治事件的戏剧创作理念,体现了索因卡戏剧艺术的先锋实验性和激进的政治实践性。

    2020年02期 No.214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4K]
  • 政治化戏剧与戏剧化政治——热内《阳台》再解读

    阎立峰;张燕萍;

    戏剧是热内突破自传式文学风格,反抗政治权力话语,表现个体生存状况的重要艺术手段。《阳台》表面上是对西方旧式妓院的自然主义重建与复兴,实质却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一次结构性模拟,再现了西方政治通过图像、造型、仪式等符号技术手段进行权力展演并对个体进行传唤、规训的政治宣传过程。在一系列表演化、戏剧化的政治实践中,政治的真正内核已然被掏空,剩余的仅是舞台上的一幕幕闹剧。热内的戏剧实践,是以政治化的戏剧对抗戏剧化的西方政治现实,以此宣示他个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与抗争。

    2020年02期 No.21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毕希纳《沃伊采克》的多维批判意蕴及其剧场呈现

    章文颖;

    批判精神是毕希纳剧作《沃伊采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现代艺术表征,但剧本结构的开放性和语义的复杂性决定其批判意蕴向多个维度延伸。该剧的社会政治批判是最显在的一个意义层面,它批判了社会对底层无产者无情的压迫。其次是内涵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批判,包括对"文明"社会人伦价值的深切怀疑和对现代精神病症问题的揭示。最终作者把观众引向了对生命意义、个体存在境遇的哲学批判。从当代在中外上演的三个剧场案例,可见其批判意蕴在剧场实践中的具体呈现。

    2020年02期 No.214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纪德的戏剧世界

    杨亦雨;

    作为20世纪法国重要的作家,纪德的文学多方面涉及到戏剧领域。他既创作了不少戏剧作品,也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戏剧性"元素。纪德的戏剧创作灵感多来自历史上的戏剧经典,同时又蕴含着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扫罗》《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其中的人物以自我的个性特点为内在灵魂,展现自我,既具有多样的形象,也含内在张力。除了戏剧作品,纪德也常在他的小说中营造出独特的戏剧空间。通过融入对话、手势和灯光效果等戏剧性元素,具体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的这种戏剧化既突显了真实的自我形象,也使纪德的戏剧世界展示了另一重意义。

    2020年02期 No.214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当代欧洲“后移民”戏剧创作中的批判性思维

    刘志新;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探究理据、剖析真相、思辨创新的思维艺术。当代欧洲戏剧家谢尔敏·朗霍夫、乔治·赞布拉基斯和科诺·蒙德鲁茨继承了欧洲的思辨传统,以批判质疑的眼光来透视生命和社会,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求证、有辨识力的判断等批判性思维方法,独立思考,突破常规,探究真理,通过戏剧的形式揭示欧洲社会面临的地域冲突、种族矛盾、宗教对立、文化融合等问题,引导人们反省思考。对戏剧创作中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研究能改进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升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使戏剧创作直面尖锐复杂的现实问题,推动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2020年02期 No.214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美国戏剧研究

  • 嘻哈、移民与多元文化——音乐剧《汉密尔顿》的“革命性”与“美国梦”解读

    李晓昀;李晓红;

    作为一部以美国建国历史为背景、以美国国父之一汉密尔顿①生平经历为主线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自2015年首演以来一直保持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并因其"革命性"而备受讨论和关注。从音乐风格来说,《汉密尔顿》的"革命性"在于以嘻哈音乐解构严肃历史,并将两者紧密融入音乐剧创作中,推动了百老汇音乐剧与嘻哈音乐自身的革新;从题材叙事来说,其"革命性"既在于它讲述的是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更在于它将国父传奇重构为移民追逐"美国梦"的典型故事,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移民本质,并与当下美国现实产生共鸣;从角色塑造来说,它以非传统选角方式的创新及多元化角色形象的重塑来反思并再建构历史,以此为少数群体发声,同时重塑其对"美国梦"的认同。

    2020年02期 No.214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的再思考策略——百老汇复排版《蝴蝶君》中的中国戏曲元素分析

    殷娇;

    由当代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重新修改创作的复排版《蝴蝶君》时隔三十年再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在全球化语境下,复排版《蝴蝶君》展现出黄哲伦对性别和文化身份问题的全新思考。他将中国戏曲元素融入其英语戏剧创作中,解构东方主义的同时建构起"中国蝴蝶"的意象,帮助男主人公撕下"阴性"标签,完成心理与生理双重性别的反转。同时,戏曲形式与情节内容的结合使抽象文化概念转化为直观易得的形象,中国戏曲元素因而成为新的叙事语言。中国戏曲对黄哲伦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与异质文化不断碰撞、合作,因而磨合、成长,成为华裔剧作家构建新文化身份的重要基础。

    2020年02期 No.214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表演艺术研究

  • 身体的虚构与虚构的身体——再议铃木忠志的戏剧观

    邹慕晨;

    铃木忠志以其独特的身体观念和基于此的铃木演员训练法而为世界所关注,其理论起点是"为了在剧场的脉络下恢复完整的人的身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以戏剧为工具,在利贺戏剧村落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活动。最后在封闭环境中,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他证明了演员可以经由铃木方法的训练获得所谓"完整的身体"。但普遍意义上的人不等于演员,广义上的身体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环境,戏剧作为人的艺术是人的前史、文化、特性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此铃木忠志所谓"完整的身体"归根结底只是虚构的身体,他的演员训练法及相关理论无法成就其在文化人类学上的理想。

    2020年02期 No.214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情绪记忆的四个心理学维度——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美国方法派

    何好;

    情绪记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斯坦尼理论中激发真情实感的具体操作技巧。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排练厅,到纽约的美国实验剧院,再到以同仁剧团艺术家群体为代表的美国方法派,它经历了四次心理学维度上的演变,分别是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条件反射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方法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情绪记忆问题上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有效继承。

    2020年02期 No.214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上海戏剧学院17级MFA导演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及18级艺术管理MFA中期作品 话剧《宝贝儿》剧照

    王犁;秦彩斌;

    <正>主创人员名单导演:汤唯编剧:田羽制作人:朱彭彭、费晓燕执行制作:崔晓晖舞台监督:张铭杰舞美设计:白乐娜服装设计:倪三雅灯光设计:冯灵化妆设计:马睿懿、李玲武术指导:蔡宇彬舞蹈指导:孟筱舞美助理:于非阳、王雪萌舞监助理:晏雨歆、陈曦雯、谢雨琪灯光助理:吴雨峰、陈沛桦化妆助理:孙宇晴、王巧芸、梁诗琦服装助理:王晓璇、林天池海报设计:冯灵、王雪萌音效控制:晏雨歆视频设计:王宋淇宣传策划:姚佳南摄影:陈依韵、王犁、秦彩斌、陈翊昊演员:徐嘉佳、陈皓楠、祝小琳、王琳、刘婧雯、曾启德、徐嘉悦

    2020年02期 No.21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9K]
  • 话剧《第三帝国的恐惧与灾难》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出品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7级导演专升本实习剧目、服装与化妆设计专升本实习剧目、形象设计高起专实习剧目原著:[德]布莱希特翻译:高年生导演:常春出品人:马麟鸿艺术指导:李建平制作人:邱海萍舞台设计:叶皛灯光设计:庄兆法、唐瑛蔓造型设计指导:岳亚麒服装设计指导:诸雅平面设计:万之燕分场导演:邵逸杰、史雯、杨阳、周夏华、童婕、杜立博、孙晓磊、于李卿、徐泽、李忠泽、付梓瑄、陈梦琪、陈智超、韦晓田、狄曼云、马宏宇、何海菲、邓裕蕊、何崇轩服装化妆:韩诗云、吕梦琴、李奕星、王冰、曾诗语、王琦、黎乐平、张朝宣、任翡玲、杨文青、连馨、王婷、孙璐、刘梦醒、刘梦瑶舞台监督:史雯、韦晓田音乐音效/多媒体设计:陈智超剧本英文版参译:史雯

    2020年02期 No.21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话剧《海鸥》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出品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8级表演专升本出品人:马麟鸿策划:亓季松编剧: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导演:方园园制作人:邱海萍舞美设计:刘俊赫灯光设计:王震化妆设计指导:岳亚麟服装设计指导:诸雅平面设计:方之燕造型设计:石君君、刘欣舟、瞿清玲、徐颖超、吴玉梅、陈美龄、陈珊珊、许蕾、李蓉、高梦寒、吕冉、吕芬、谢聪聪、栾燕舞台监督:祁奕珂导演助理:陶子媚灯光助理:瓦利斯·安尼瓦尔、蔡雨阳音效:杨荞溢、刘思妍演员:祁奕珂、陶子媚、钱思飞、顾佳、盛好、朱思雯、江薇、宁川儿、冷金龙、支诚玉、刘红岩、车鸣笛、郑栋、陈天浩、方启铭、程伟

    2020年02期 No.214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6K]
  • 话剧《凡尔赛2.0》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出品单位:2020年上海戏剧学院冬季学院导演:艾琳·米(Erin B. Mee)编剧:查尔斯·米(Charles L. Mee)制作人:王柱人助理导演:杨倔鳗、贺天丁舞台监督:陈盈灿、南地娜、郑泳瑜、高诗怡舞美设计:陈嫣然、曹雅琪灯光设计:张瑶、杨倩服化设计:徐嘉瑜、王莉、史晶晶、黄钰婷海报设计:杨倩场刊设计:彭丽月演员:晏羽欣饰维维安罗逍瑶饰克洛伊孙说饰詹尼弗吴苑学饰吉姆周楷程饰鲍勃祝逸非饰凯文贾宗文饰亚历克斯余秀荣饰伊万杰琳姚震宇饰查尔斯汪悦饰安吉拉闫慧洁饰莫尼卡秦楠饰安迪张润佳饰米歇尔李睿懿饰女侍者魏荣成饰男侍者

    2020年02期 No.214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6K]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二夜》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出品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莎翁剧社原著:[英]莎士比亚编剧/翻译:胡锦立导演:王佳莹、纪婷监制:曾桂娥、贾小琴艺术指导:俞建村剧本指导:朱洁统筹:梁苗、王佳莹、纪婷音乐总监:邓丹妮编舞:王佳莹、李子一灯光设计:王佳莹、纪婷美术指导:江景曜、刘庆雯、王佳莹道具/服装设计:王佳莹、纪婷、左子昂字幕设计:胡锦立主视觉设计:王君如、朱云蔚多媒体设计:张峻榕多媒体操控:唐雪倩、秦宇佳、沈昊文妆发:李子一、黄菲菲、刘庆雯、朱冯、左子昂、徐丁菁、刘忱场务:许越、艾煜伟、谌芊含、唐靖洋、熊恩旭、林涛

    2020年02期 No.214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4K]
  • 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7级表演高起本实习剧目 话剧《捕鼠器》剧照

    <正>主创人员名单出品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现代人剧社编剧:[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出品人:马麟鸿、张余策划:亓季松导演:赵洁制作人:张盈、邱海萍舞台监督:杜鑫灯光设计:吴靖钰服装设计:张鹭雲服化:周槿、李平辉音效操作:阮昊艺、朱政毅演员:朱美璇、梁玮峻、李宏斌、吕小琴、王仁俊、王宇泓、杨竣翔、孙晓宇、徐舒影、戴瑶、顾泽晖、唐兆陈、陈露、周中铭、王家鑫、张天缘、鄂海强、弓子涵、秦羽歌、郭璐云、马松林、薛芳芳、颜梦雨、杨思悦、刘衡、乔宇令、蔡静、吴承霖

    2020年02期 No.214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