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广林;
在西学东渐和西体中用的时代语境中,从近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的确立者王国维开始,关于喜剧这一最需要解释又最难解释的艺术研究,形成了注重分析的逻辑体系。陈瘦竹先生半个世纪以来所进行的喜剧理论批评、喜剧范畴分析、喜剧作品鉴赏,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话语经验和审美经验,而且使他在批判形式主义、舶来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历史证明,陈瘦竹是一位致力于戏剧研究并充满信仰力量的学院派智者,是一个与命运抗争并富含牺牲精神的悲剧英雄。
2020年03期 No.21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彭锋;
戏剧的表演和观演都涉及"双重意识",它与绘画的"双重性"密切相关,都涉及媒介与对象的关系。由于戏剧是二级艺术,它的双重性更加复杂。再现型戏剧是从媒介看出对象,表现型戏剧是从对象看出媒介,再现表现型戏剧则体现了对称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戏剧在总体上接近再现表现型戏剧,但多了一个抽象的维度,具有明显的"三重性"。
2020年03期 No.215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徐海龙;
在现代传播的环境下,有必要通过审视戏剧本体与传播载体的关系,提出"戏剧场"的观念。它是戏剧审美传播中的动态媒介,其核心是观演关系,它是以剧场为空间、舞台为中心的戏剧观演的引力场,是戏剧鲜活生命力的表征。"场域"的提出拓展了传统戏剧本体论观点,由此展望戏剧在新媒体中的生存前景。
2020年03期 No.215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邓菡彬;
一套理论话语和实践手段在"知识"旅行中会面临跨文化的接受和转化。时间的沉淀和新知识的涌现,使得人们有可能重新认识某些曾经水土不服的思想,比如环境戏剧。从国内环境戏剧实践中被忽视的演员问题入手,进行知识考古和历史梳理,然后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中审视表演美学对具身性的认知和理解,可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中国观众有可能接受什么样的具有思想性的观众参与。
2020年03期 No.215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解玉峰;
南戏、传奇演唱究竟使用了哪些声腔,这应该是无法有确切答案的。古人、今人提及者至少有三十余种,但理论上我们实际可将其分为两大种类:即方言入唱、"一唱众和"的"高腔"和官语入唱、"依字声行腔"的"昆腔"。各种声腔与作家剧作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浣纱记》等不一定是专为"昆腔"而作,同一文本可为不同声腔共享。反过来,同一声腔也可演唱结构体制完全不同的剧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六十年来,我们可能过高估计了"声腔"研究在整个南戏、传奇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六十年来普遍流行的"声腔剧种"观念。
2020年03期 No.215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王志毅;
《南词叙录》与《螾庐曲谈》是两部重要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声相邻"与"主腔"乃两书作者分别在不同背景与目的下提出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为解决南戏的联曲问题,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出"声相邻以为一套"的观点;后者为规范填词制谱之法,王季烈在《螾庐曲谈》中提出"主腔"的概念。后世学者则由此提出:徐渭"以为一套"就是"依靠主腔的联系作用",并认为南曲就是"依主腔定套"等一系列论断。其实"声相邻"与"主腔"两个概念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各自提出的理念以及两概念的内涵都不同。徐渭所言之"以为一套"并非"依靠主腔的联系作用",南曲也不是"依主腔定套"。
2020年03期 No.215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田语;
明清戏文中,人物以引子上场,引子皆有曲牌,如【绕池游】。到乾隆年间《缀白裘》的记载中,曲牌逐渐被隐去,用"【引】"代之。至清代后期,案头创作中也开始使用【引】。【引】初现于场上,频繁使用于演剧活动中,后影响到案头,被作为特殊的引子曲牌固定了下来,最终改变了引子类曲牌的内涵,并塑造出如今舞台上的引子。
2020年03期 No.215 63-74+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戚世隽;
利用年代地层学原理,可以看到《张协状元》这一文本,存在北宋、南宋以迄元初的三个年代断层,这是在后来的纯文人文本上比较少见的,因而亦具有特别的意义。以《张协状元》为例,我们还可以反思以名物制度、音乐曲牌、语法现象等方法给古代戏剧作品断限时存在的问题。
2020年03期 No.215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孙大庆;
分析当代艺术之与戏剧视觉的内在关系,指出当代戏剧艺术所受到的带有美术传统的当代艺术观念与形态的影响,可拓展戏剧艺术的学科畛域及内涵。戏剧视觉的"应然"与"实然"关系,就是传统的戏剧价值诉求与现实戏剧创作现实状态的互动。其突出的观念性旨趣,迅速推进了当代舞台美术的方法论转向,触发了具体观念在运用戏剧思维、使用戏剧手段方面的主动性,肯定了舞台美术在戏剧创作上的顶层意义,为构建新的戏剧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No.215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潘健华;
谢赫"六法论"画品与戏曲现代戏舞美空间画面营造的道法有兼容之处。它们本质上都生成于中国传统艺术造物理念的土壤,二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不同之处仅在于载体形态。无论现代题材舞美艺术空间如何创新变幻,以写形为手段、以写神为目的本意不可失。"神"是戏曲艺术的意味、舞台画面的气韵,也是时代的精神信仰。
2020年03期 No.215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刘津;
江苏省昆剧院历经30年打磨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昆曲《桃花扇》:1991年版《桃花扇》、2006年版《1699·桃花扇》和2017年版《一戏两看桃花扇》。从视觉效果的角度审视,这三个版本的《桃花扇》最大的差异外显在舞美上;从剧本剪裁上看,经历了"改写《余韵》"到"还原求真",再到"寄情赏趣"三个阶段;在昆曲《桃花扇》30年的舞台演出过程中,学习、借鉴、吸收西方戏剧理论,从"东方戏剧向‘西’看"的"中西交融"之路走向返本溯源、回归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美学精神的"本体转向"的路径。作为文化互渗的实例,三个不同版本的《桃花扇》舞台演出观念的嬗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020年03期 No.215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