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利克·费舍尔-李希特;陈恬;
莱辛、席勒、瓦格纳、皮斯卡托、布莱希特、施林根西夫等关键人物的纲领性著作和戏剧美学显示,政治戏剧不断通过引入新的戏剧美学,亦即新的内容、新的构作和新的表演风格,来重新定义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的戏剧美学并由此引入新的观演关系,被证明是政治戏剧在德国表演文化中的重要前提。
2020年05期 No.217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托尔斯滕·约斯特;陈琳;
至少在德语中,"剧本(drama)"与"戏剧(theatre)"两个概念泾渭分明。那些并不遵循法国和德国1600至1850年间发展并勃兴的"古典剧本(classical drama)"之规范的,历史上的和当代的戏剧文本(theatre texts),依旧应认定是"剧本(dramas)"。历史上一系列对剧本(drama)下定义的尝试都显示出剧本(drama)从未是一个稳定的概念,故而无论是本质主义的还是结构主义的一切试图固定对其之解释及对其下定义的努力,都必须对应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才可理解。汉斯-蒂斯·雷曼颇具影响力的专著Postdramatic Theater (通行翻译为李亦男的《后戏剧剧场》,约斯特建议本文译者直译为《后剧本戏剧》)所用的"后剧本的(postdramatic)"这一概念不应该被用以描述成"为戏剧而创作的文本",因为该概念绝对化了"古典剧本"的规范,并至少在趋势上促进了国际上剧本(drama)和戏剧(thratre)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
2020年05期 No.217 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宫宝荣;
"剧场"是目前国内学界最为热门的术语之一。theater一词作为"戏剧"之义在中国虽然很早出现,但并没有成为代表这一艺术种类的术语。"剧场"在新世纪广为流传,既与台湾地区的学者相关,更与德国戏剧理论家雷曼著作的中译本有关。然而,即使在雷曼那里,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戏剧也都一以贯之地称之为theatre。因此,将其译为"剧场"来取代"戏剧"不仅毫无必要,反而徒增了许多困扰,或许译之为"后行动戏剧"也不失为一个选项。
2020年05期 No.217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罗益民;史敬轩;
在莎士比亚的若干神话题材剧中,他并不像他同时代的剧作家那样大量运用烟火等特效手段,即便是在撷取希腊罗马神话中必不可少的各种法术玄幻场景的时候,他也尽量让演员用台词叙述,以避免直接演出。尽管他的时代舞台特效足可以完成多数的奇幻场景,而且莎翁也不怯于描写类似幽灵、鬼魅、巫术这样的情节,但他也以转述为主。如果不把莎士比亚看作一个剧本作家,而是看作一个写脚本的舞台作家,则会发现莎剧中诸多情节设计并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满足观众和舞台条件。十七世纪的伦敦以及他的家乡频发的火灾既使他的手稿可能付之一炬,也使莎士比亚更加慎重地运用类似电闪雷鸣这样的剧场效果,由此或许可以推论,不存在为出版而准备的所谓莎士比亚手稿之类的东西,而更有可能存在的是来自他的手稿和一些提词本,从而使得我们或许可以依赖舞台情景来判断图书出版形式的莎剧中,哪些是莎翁亲笔,哪些是演员随机应变之作,哪些是出自他人的附会之辞。
2020年05期 No.217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解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剧界以莎剧传统为正宗,坚持复兴古道的风气非常明显。这种风气很自然地传到美国。在美国,有一些莎剧团以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剧古典风貌作为招牌。其中最有名的是弗吉尼亚斯汤顿小镇的"美国莎士比亚中心"。剧团所采取的策略是"复兴早期英国戏剧于表演的传统"。从普遍照明、空台不设布景,到强调观演互动,再到重建1608年的室内黑僧剧院,莎翁时代的做派处处可观。另外,剧团还推行"演员的文艺复兴季",让演员仿照旧时的剧团,在没有导演,也没有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的情况下,每周四天进行演出。美国莎剧剧场实践与文化意涵之间关系交错。
2020年05期 No.217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周涛;
维柯的"诗性智慧"即指创造的智慧。以此为视角,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和文体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即高雅和粗俗并列、诗体与散体共存。以其作品的诗体和散体比例为依据,莎剧可以分为英雄(神圣)的语言和世俗的语言,而此两种语言都在舞台语汇中构建出对立统一的共生关系。从第一野蛮时期(荷马时代)与第二野蛮时期(中世纪)之间的历史关联中来审视,可知"野蛮的复归"和"戏剧的复归"是莎剧"诗性智慧"的文化逻辑。
2020年05期 No.21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王嗣源;
莎剧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入我国西藏。在以西藏为代表的东方语境下将西方的莎剧经典本土化,不仅为莎士比亚在全球的旅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空间,还扩大了莎剧的受众范围,使莎剧具有了更鲜明的活力。
2020年05期 No.217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虞又铭;
当代戏剧舞台对古典作品的改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改编中,对"暴力"问题的关注又尤其醒目。德国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特洛伊女人》以及中国香港导演邓树荣执导的《麦克白的悲剧》等三部作品对人类暴力作了不同风格的演绎,对暴力作了不同角度的警示。相对来说,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在残酷意味与后现代拼贴之间有一种综合,阿提斯剧院的《特洛伊女人》的仪式性较强,而邓树荣的《麦克白的悲剧》则更具写意性。三部作品均有力地指向暴力存在的隐蔽性,以古今之间的贯穿促人深省。
2020年05期 No.217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吴靖青;
剧作家斯特林堡为现代戏剧舞台美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中年时期对自然主义风格的舞美探索并不妨碍他晚年时期舞美思想的重大转变。他晚年时不满足于固定的舞台绘景,开始探索现代戏剧舞台时空的自由转换功能,大力推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灯光、投影技术,并探索更为轻便、灵活的舞美造景技术。在当时,他对"梦剧"和"室内剧"的理想化舞美设想没能完全实现,然而这些设想本身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舞美发展。
2020年05期 No.217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彭勇文;
美国剧作家卢卡斯·纳斯的《玩偶之家·下集》一剧中家庭四个角色在彼此的冲突和表演中在主动与客动的状态之间变换,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达到各自的目的。主角娜拉主动不成,却以不自觉的客动获得了保姆安玛丽的支持;娜拉和丈夫托尔瓦也是在放弃了争夺主动后才有了真心交流;最后,娜拉主动地再次出走,正面迎敌,希望为女儿艾美及天下女性开拓出一个新世界。这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不仅让人看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解放运动的艰难进步,同时也说明在家庭角色的表演中,主动与客动的平衡是保证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和家庭中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
2020年05期 No.217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熊之莺;
露西·柯克伍德是英国千禧世代中少有的具有话语权的女性编剧。其创作以《中美》为界,前期剧作展现出较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倾向将父权制作为万恶之源;后期则转向超越男/女二元对立、希冀两性和谐共存的新女性主义思想。柯克伍德前期创作从叙事结构到观念都受到以卡里尔·丘吉尔为首的英国1970年代女性主义剧作家的影响;后期开始尝试消解原有话语体系中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所指,使"女人"回归为"人"。其与丘吉尔等人的不同可看作是身处各自社会背景下两代女性主义者间的差异。
2020年05期 No.217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康雅丽;梁超群;
阿尔比的著名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实阿尔比创作此剧的一个重要隐匿动机就是对于美国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任何政治共同体中都存在生命政治运作,它本身也无所谓善恶。回头来看,纳粹主义生命政治是恶的极致,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许多个体生命因其隐蔽的蛊惑性而受到诱惑,而在感受到诱惑的同时,个体又会因为它的反人类性而感到惶惑。该剧作为一个巨大的艺术魅力之源,呈现了由人物的诱惑与惶惑这两种情感反应所构成的有效戏剧张力。
2020年05期 No.217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